冯纪忠与方塔园及“何陋轩”……
上海世博会闭幕后,上海辰山植物园迁进两个全竹结构的亭子。竹亭风格简洁、轻盈、优雅,为德国艺术家马库斯·海因斯多夫的作品。
望着这两座竹亭,我不由得想起了冯纪忠与方塔园及“何陋轩”……
冯老先生早年留学奥地利维也纳学习建筑,1947年回国,被聘为同济大学教授,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首任院长和建筑系主任30多年。他是“建筑空间组合原理”的创始人。
他的晚年建筑设计杰作便是“方塔园”。1987年6月,南斯拉夫建筑国际展览介绍世界50位代表建筑师作品,方塔园入选。他也是大陆港台获“美国建筑师协会的荣誉院士”的第一人,并于1994年入选美国人物传记学会编《国际名人录》。
1998年,方塔园入选中国建筑学会评定的解放五十年优秀建筑创作奖,翌年获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当代中国建筑艺术成就奖,2005年获第一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2007年11月,《冯纪忠和方塔园》展览暨冯纪忠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深圳先后开幕和举行。
冯老先生设计的方塔园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和他的“空间建筑原理”的完美结合,他用“形、情、理、神、意”五个字解读“方塔园”,尤其是“何陋轩”。
“何陋轩”坐落在方塔园的东南角。冯老先生用江南普遍的毛竹为材料,以江南农舍的屋顶为创作依据,小中见大,用“表面的随意性与内在的精确性的结合”表达了一种独立意识。他十分欣赏苏东坡“反常合道为趣”和“气韵生动”的浪漫主义艺术的“趣味”,利用光和影的变化感受到时空的转换,求得“何陋轩”寓情于空气飘逸、藏理于风骨神韵、表意于竹间池际之意境。
2000年至2001年,我因工作关系,曾邀冯老先生来松对松江博物馆进行整体改造设计,也曾陪同冯老先生坐在“何陋轩”中品茗,至今还记得他的设计感想:“一个竹构草顶的敞厅,脊作强烈的弧形,屋脊与檐口、墙段、护坡等等的弧线,共同组成上、下、凹、凸、向、背、主题、变奏的空实综合体。
从婆娑的树缝中可望见方塔。随着光线的变化,涂成黑白相间的竹竿,中段白色部分在较为暗的结构空间中仿佛漂浮了起来。边上的矮墙,时亮时暗,花墙闪烁,竹林摇曳,光、暗、阴、影,由黑到灰,由灰到白,构成了墨分五色的动画,平添了几分空间的不确定性质……”
2001年12月,当松江博物馆整体改造的几幅彩色效果图出来后,冯老先生作了一番解读:以中轴线对准方塔,使之与方塔融为一体,用古诗之“意”结合了松江博物馆馆藏特色之一——古砚之“韵”,建筑的立体空间做成弧段形的砚池,砚池的弧形外坪一分为三,一段的尺度和方塔北大门的屋面差不多,从广场上看,两者统一,且解除了对塔园的压抑之感……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方案最终未被采纳。
冯老先生对松江是有巨大贡献的。2001年他负责佘山银湖别墅的总体规划;2005年他任“辰山植物园方案”顾问,参加该方案的评审;2006年他完成了方塔园植被改造设计图……
今年12月11日是冯老先生“驾鹤西去”一周年的纪念日,谨以此文纪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