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棣英国地租制度 英国圈地运动制度分析
摘要:圈地运动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迁,提高了产权效率,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发展。其直接动力来自土地产品价格的变动和不同土地经营方式的绩效差异,根本动力来自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圈地运动在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损害了社会公平,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应建立社会保障,以维护公平。
� 关键词:圈地运动;制度变迁;效率;公平�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3-0086-02 圈地运动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英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圈地运动是一场过程复杂、影响深远的土地使用制度变革,它推动了英国农业的商业化,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先期支持,也是一项重要的公共经济政策的实施。
同时,在圈地运动过程中存在土地使用和所有权的交易中存在着成本和收益分配的不公平现象,其极端后果是导致了暴力冲突,如托马斯・莫尔用“羊吃人”来猛烈批评圈地对农民的掠夺和剥削。本文将从分析圈地运动的目的与动因入手,结合圈地运动的背景,对圈地运动的后果――效率与公平问题进行评论与总结。
� 1圈地运动的背景与作用� 1.1圈地运动的历史过程� 圈地运动历经四百多年,从都铎王朝初期一直持续到了维多利亚时代,大体上以“光荣革命”前后为界,可以分为早期圈地,即都铎圈地和晚期圈地,又称议会圈地。
都铎时代的圈地面积不大,涉及的地区不广,但因为处置圈围土地的方式比较剧烈,违背了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加之把可耕地改为牧场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造成农村人口外流,所以历来成为暴力积累的典范;而议会圈地虽然圈围的面积更大,涉及的地区更广,但因为议会圈地对圈围土地的处置是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的,圈地后地产的集中已经是当时人们出于经济利益而达成的共识。
可以看出,圈地运动的制度变迁经历了一个从自发性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到强制性的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的转换过程,同时经历了一个从非正式制度变迁到正式制度变迁的转换过程,符合一般制度变迁的方式,是一个提高产权效率的制度变迁。
� 1.2圈地运动的原因分析 1.2.1土地产品价格的变动� 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持续增长,呢绒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英国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对羊毛的需求越来越大,致使羊毛的价格日益上涨,养羊业成为最有利可图的生产行业。
新航路开通之后,在英国发生的价格革命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16世纪初的1501-1510年到17世纪中叶的1651-1660年,英国食品价格上涨了6倍(物价指数从116跃升到687),同期工业品的价格上涨了3倍(物价指数从95跃升到327),使得额定地租的实际收入日益减少。
市场传递的信号刺激领主改变土地用途,通过大规模圈地开办牧场,以养羊业为主。
随着总需求的上将土地用于牧羊业可使土地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最小化,这就需要土地资源的集中。 1.2.2不同土地经营方式的绩效差异� 当领主不具备在领地上直接从事耕作的资本和技术时,领主出于管理成本高于交易成本的考虑而采取分权经营的方式,将土地租与佃户耕种。
在圈地运动前夕,农业技术进步,资本积累以及畜牧业的高额利润对土地经营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同时,领取工资的雇工的出现为替代佃户、自耕农提供了条件,对领主而言,变更原有的土地经营方式成为可能。
随着土地规模的扩大和边际管理成本的降低,边际管理成本与边际交易成本的新的均衡有利于集中管理。可以认为,市场传递的价格信号使土地使用制度的变革具有了必要性,集中经营的有利可图使变革具有了可行性,内外部因素共同催生了圈地运动。
� 1.3圈地运动的作用� D・C・诺斯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可以说,圈地运动就是这样一种活动。� 圈地运动一场深刻的农牧业技术革命和土地制度变迁,不仅引起了农业革命,也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一,圈地运动使一大批靠土地为生的农民摆脱了对土地的依附,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大批自由劳动力;第二,土地的集中和土地占有、使用关系的资本主义方式,使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农业中得到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耕种者利用技术和利益,为农业中的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实验场所,提供了更多、更廉价的原料和粮食;第三,打破了原有的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形态,扩大了国内市场;第四,将分散式农业转变为圈地式农业,提高了土地的商业化、专业化经营,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资本条件;第五,封建土地制度的瓦解使封建制度彻底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 2英国圈地运动造成的社会不公平� 我们在肯定圈地运动对英国历史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时也该看到它给英国农民利益造成的惨痛牺牲以及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对我国目前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住房市场化改革而大规模征用开发土地、改变土地使用制度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2.1英国圈地运动与城市化进程� 圈地运动将很大一部分乡村劳动力排挤出了农业生产领域。这些失去土地的小农去了哪里?他们都迁移到城市了吗?图一比较直观地展示出英国城市化发展轨迹。
� 显而易见,在19世纪之前,英国城市化进程一直比较平稳,稳中有升,既没有出现大的波折和倒退现象,也没有出现大幅度跃进现象。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是在19世纪初年到来的,图中1801年可算是英国城市化实现“起飞”时刻,但众所周知,这一时期城市化的“加速器”是18世纪下半叶肇始的、方兴未艾的工业革命,而不是圈地运动。� 在圈地运动期间,迁入城市的农村移民大部分是贫民。
在斯图亚特王朝晚期,伦敦每年流入大约8,000移民,这些贫民很可能占了其中绝大部分。但一般说来,大多数贫穷的农村移民不会融入城镇的正式结构内,因为他们没有技术和资金,也没有购买城市自由人权利的能力。
农村下层移民虽住在城镇里,但不属于它,他们被隔离在特殊的街区成为“边缘人”。� 可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仅仅将剩余劳动力“推出”土地是不够的,城市必须吸收他们,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形成完整的“推――拉”机制。
而在圈地运动发生年代,近代大工业还未诞生,中世纪城市旧式工业难以吸收和接纳大量乡村移民。结果这些剩余劳动力遭到了城市居民的鄙视、抵制乃至驱逐。圈地运动只是使农民走出了农村,却没有真正进入城市,至少大部分没有变成稳定的城市人口。
� 2.2政府的作用� 数量众多的乡村移民涌进了城市,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就业机会、财产安全以及饮食卫生。为了控制流民数量,英国议会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惩治流民和乞丐”的“血腥立法”,采用暴力手段将流民固定在教区或遣回原籍,对于城市中充满的大量的贫民、乞丐,英国早期的社会保障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下层民众和防范穷人危害统治阶级利益,因此以惩罚为主,基本上是一个反流民、反乞丐的政策,对贫民的救济条件也十分苛刻,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可见,为了实现劳动力转移,促进城市化发展,政府应当发挥调控作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重视社会公平,保障农村劳动力的最低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稳定。
� 综上所述,英国开展圈地运动的结果是形成了社会分层格局,提高了经济效益,为英国发展农业资本主义生产乃至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经济基础,提高和巩固了英国在全球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正和社会问题,政府应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2]�威廉・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