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赵烈文 清末高人赵烈文:小人物预见大清将亡

2018-04-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孔鲤: 清末高人赵烈文:小人物预见大清将亡 赵烈文是江苏武进人,字惠甫.1832年生,卒于1894年. 赵烈文世家出身,先祖是康熙名臣户部尚

孔鲤: 清末高人赵烈文:小人物预见大清将亡 赵烈文是江苏武进人,字惠甫。1832年生,卒于1894年。 赵烈文世家出身,先祖是康熙名臣户部尚书。赵烈文少时就有文名,知识面丰富,也很有个性。太有主见的人往往不愿循规蹈矩,所以科举成绩不怎么理想,三次乡试未中。

省级的乡试三年才一次,这三次乡试就10年过去了,他只好放弃科举。 清时虽然官场也腐败,科举上不去,官二代也不可以直接做官的,何况他已是官n代。 他成了社会闲散人员。

他有个亲戚叫周腾虎,在曾国藩手下做幕僚,吐血举荐赵烈文。 曾国藩是个爱才之人,既然说这个人如此有才,就把它招至帐下。当时曾国藩正坐困南昌,身边也缺乏好的参谋人员。 曾国藩也感觉到这个书生有见解、有个性,口气也有点傲。

曾想杀一下他的傲气,就让他先参观一下驻扎在樟树镇的湘军水陆各营,让这个书生开开眼。没想到,他居然很不客气地说:“樟树营陆军营制甚懈,军气已老,恐不足恃。”曾国藩心中不悦,他最见不得说大话的书生。

正赶上赵烈文老母生病,赵可能也看出曾的心思,就以母病为由,向曾国藩辞行,借坡下驴了。 将走未走之时, 传来周凤山部湘军在幛树大败的消息。曾国藩急招赵烈文:你怎么看出来的?赵烈文只说些不幸言中之类的话。

曾国藩也不是凡人,他缺的不是顺情说好话的人,是真正的高人。他已决定要另眼看待赵烈文,从彻夜长叙到无所不谈,成为曾国藩的重要幕僚。 他们二人有个共同的爱好:都爱记日记。曾国藩的日记比较简练,赵烈文的日记就记得比较详细。

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留下54卷,成为今人研究情史、特别是太平天国史的重要佐证。 自然,他和曾国藩之间彻夜长谈的内容也大都记录下来了。 赵烈文是预见大清将亡国的第一人。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拿西历说是1867年7月21日晚,在聊天中赵烈文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就是说,现在“天下”统一已经很久了,势必会渐渐分裂,不过由于皇上一直很有权威,中央政府没有先烂掉,所以现在不会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但据他估计,今后的大祸是中央政府会先垮台,然后出现各自为政、割据分裂的局面;他进一步判断,大概不出五十年就会发生这种事情。

这话还了得?但他并没有轻易否定赵烈文的观点,而是继续深入探讨:“然则当南迁乎?” 中国历代都是在黄河流域建都的,因为战乱,也几次迁都南方,留得半壁江山。

赵烈文的看法是::“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清政府已不可能像东晋、南宋那样南迁偏安一隅。曾国藩反驳说:“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赵回答道:“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

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赵实际上否定了清王朝“得天下”的道德合法性。清军因明亡于李闯、吴三桂因红颜一怒开山海关城门而入关,所以“创业太易”;入关后为震慑人数远远多于自己的汉人而大开杀戒,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所以“诛戮太重”。

而清王朝后来虽有康、乾、嘉时期的“君德”纯正,但善与恶并不互相掩盖弥补,何况“天道”已给他们带来了文治武功的“盛世”作为报答,因此这些后来君主们的“德泽”并不能抵消清王朝“开国”时的无道,仍不足补偿其统治的合法性匮缺。

概括一下,就是得天下的偶然性和残暴性。

这可是个要命的预言。 曾国藩:“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祏之陨”。我宁可早点死,也不愿意看到天塌下来。曾国藩是大清的忠臣呢! 继续辩论。曾国藩作为反方,认为当朝的恭亲王奕訢为人聪颖、慈禧遇事“威断”,所以有可能避免“抽心一烂”、“根本颠仆”的结局。

而赵则坚持己见,认为奕訢“聪明信有之,亦小智耳 ”,慈禧“威断”反将使她更易受蒙蔽。要想挽救颓局,像现在这样“奄奄不改,欲以措施一二之偶当默运天心,未必其然也”。

可惜,最高领导层听不到这样的意见,曾国藩也断不敢把这私下的意见反映给朝廷。 曾国藩绝不是平庸之辈,但从他那个位置,是无力扭转乾坤的。皇上不急太监急。 恭亲王奕确实是个不错的领导者,有一定的改革开放意识,他领导了洋务运动并改革教育改革外交,中国的近代工业蓬勃发展,迎来同治中兴。

当时中国的GDP居世界第一,到了20世纪初才被美国取代。 然奕“亦小智耳”也在后来的执政实践中得到验证。 同治七年七月下旬,曾国藩被任命为直隶总督,终于有机会第一次见到慈禧太后、同治帝、恭亲王奕等高官,在几天之内四次受到慈禧太后的召见。

直隶总督之职位不仅使他能近距离观察清王朝的“最高层”领导,而且使他能对全国的形势有更多了解,这时他才知道国家的颓败远远超过自己原来的预料,而朝中根本没有可以力挽狂澜之人。

赵烈文曾在直隶做过几年地方官,相当于地市级。因有乱世不做官情结,后回乡隐居。购得一处古园林修缮住下,位于常熟古城区西南隅,即“赵园”。

历史应验了赵的预言,清王朝终于在1911年倒闭。赵预言它不出五十年,实际是44年;而且,接踵而来的也是赵所预言的长期“方州无主,人自为政”的军阀割据。 作为一个远离天朝权力中心、没机会接近高层的曾国藩手下的一个“幕客”,为何会对历史时局做出那么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