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从周岭南园林 从景观地域性来看我国古典园林景观南北的差异19
从景观地域性来看我国古典园林景观南北的差异
前言:
1999年,吴良镛院士在《北京宪章》中就有所担忧的认为中国会出现“千城一面,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的局面,时至今日,中国园林景观趋同现象日益严重,归根结底是不了解中国的地域文化,不接底气,景观没有反映和体现一定地域空间的文化特殊性,《五杂俎》曾谈到“南人不信有无柱之屋,北人不信有无墙之楼。
”但是中国古代造园却充分体现了景观地域性,本文希望通过深入探讨景观地域性来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南北差异。
一、相关概念:
1、景观的含义:“景观”在英文中为“landscape”,“景观”最早的含义更多具有视觉美学方面的意义,即与“风景”(scenery)同义或近义。目前文学艺术界以及绝大多数的园林风景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也主要是这一层含义(俞孔坚,1987)。
欧盟在2000年指定的《欧盟景观条约》界定为“一个可以被人们感知的区域,其特征是自然及各要素之间或自然与人之间作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景观包含的范围广泛,涵盖了自然、农业、乡村、城市、滨海等景观。
2、景观地域性
地域性是一切与空间位置相关的事物和学科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景观地域性是一定地域空间内文化景观的体现和反映,常常通过景观的多样性来表现出来的。景观地域性的形成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风俗特色,风俗的地域差异是划分文化区域的主要指标,也是构成地区直观和特色文化景观的重要因素。主要是景观所在地的民众的生活方式以及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地方民俗。
(2)文化特质,是指人类文化内涵的核心要素,或体现该文化特征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涵地方的文学艺术、建筑式样、传统观念。
(3)自然特征,主要是景观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特征、气候条件、动植被类型。
因此,景观具有可识别性、独特性、稳定性和完整性的特性,是以上三种因素的综合反映。
二、有景观地域性来看中国南北园林的差异
在我国传统园林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风俗特色、文化特质、自然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形成的南北方圆林代表了中国园林风格发展的主流。陈从周先生写过一篇《园林分南北,景物各千秋》,说北方园林华丽,江南园林雅秀。北方高亢,南方婉约。北方少水,缺乏天然条件,皇家园林有富贵之气,而庸俗之处在所不免。
雄浑大气的北方园林
北方园林又称皇家园林,以帝王宫苑为代表。大多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平面布局较为严整,建筑壮丽豪华,色彩鲜艳强烈,风格上显得雍容华贵。主要代表有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1、自然特征:(1)气候条件:北方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为温带季风性气候,相对南方而言,北方地区雨量较少,湖泊较少,不可能像江南既有广袤平原,又有纵横水道,于是水源和水量的限制是北方园林的制约因素。 除皇家园林外,王亲贵族造园是所占的水面不大,有的只能是平地造旱园。
(2)动植被条件:北方园林中植被类型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受气候影响,观赏树种少,主要为松、柏、杨、柳、榆、槐等,它们具有比较宽薄的叶片,秋冬落叶,春夏长叶。各层植物冬枯夏荣,季相变化十分鲜明,但同时也有春夏秋三季更替不断的花灌木如丁香、海棠、
牡丹、芍药、荷花等。却也构成北方私园植物造景的主题。每届隆冬,树叶零落,水面结冰,又颇有萧索寒林的画意。
(3)地形地貌条件:北方(华北、东北)地区地势平坦,所以北方园林的具有崇山性的特征,表现在园林的堆山上,园山雄伟,以高、壮为美。山体面积较大,高度较高。如北海的琼华岛、御花园的堆秀山、恭王府花园的假山等等。北方不像江南那样盛产叠山的石材,叠石为假山的规模就比较小一些,北京园林叠山多为就地取材,
2、文化特征:(1)传统观念:北京为帝王之都,王气所在,皇家园林布局难免注重封建礼仪制度,因而规划上使用轴线较多。其特点一是平面布局比较严正,二是体量比较庞大、三是色彩比较富丽,因此北方园林表现为敦实、厚重、封闭、富贵气。园林内游与居关系上,居在前、游在后,如避暑山庄的宫殿区在南面入口处,颐和园的宫殿区在东面入口处,此等布局直接受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一致。
(2)建筑式样:前朝后寝,指园林的后园式布局,与日本园林、岭南园林不同。前朝后寝在园林中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园与宅关系上,园林居于宫殿、住宅的后部或侧位,如故宫的御花园、景山、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慈宁宫花园都是在后部。
轴线对称,是北方园林最明显的特点。园林的轴线与宫殿和住宅的轴线一致,成为宅区轴线的延伸。中轴线上置最重要的大门、厅堂、宫殿、甬道、水池,无论大小园林都是如此,其中以颐和园轴线最为壮观。
北方皇家苑囿由于所处自然环境既优美,又开阔,所以多数景点、建筑群均取外向布局或内、外向相结合的布局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广为借景,而且本身又具有良好的外观。少数园中园,虽取内向的布局形式而自成一体,但多少还要照顾到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联系。北方园林则比较封闭,内、外空间的界线比较分明
防寒是园林建筑最主要的功能,所有建筑的六个面都显出抗寒耐雪特征。四面围墙都用厚墙,小窗,是为了减少室内热量流失。不论是围墙还是屋墙,窗子极少,窗扇用玻璃,很多用盲窗。此外,园林建筑朝向都把正立面朝南,背面朝北,正面开门开窗,北面极少开窗。建筑屋顶都用了厚檐、吊顶,瓦用厚筒瓦,出檐很浅,主要是为了防寒而不是为了泄水。梁架较粗,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冬天的积雪。
3、风俗特征:北方人朴朴实实,厚重刚强,所以反映在园林上面就是反映在建筑上缺少空透、灵动,整体质感厚重,风格高抗雄健,别具一格的刚健之美。北方园林有四合院基调。四合院是北方普遍的民居形式,贵族的四合院都是带花园的。北京故宫的御花园,实际上是四合院花园的放大。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花园是研究北方私家花园的活教材。
小巧玲珑的江南园林
江南园林主要指以苏州、杭州、无锡、扬州、南京、上海、常熟等城市为主的私家园林。江南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在很小的范围内凿池堆山、植花栽林,再结合建筑的布局经营,创造出一种含蓄、风韵的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其总体风格是细巧淡雅。
1、自然特征:(1)气候条件:南方由于气候湿润,冬季寒冷时间短,全年气温高,反映在园林建筑上,则轻盈空透。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
(2)动植被条件:由于江南气候温和湿润,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植物的观赏讲究造型和姿态、色彩、季相特征,植物以落叶为主,配合若干常绿树,再辅以藤萝、竹、芭蕉、草花等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并能够充分利用花木生长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
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3)地形地貌条件:江南地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
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
2、文化特质:(1)文学艺术:中国园林之美主要反映在"诗情画意"上,它在构思、取材、建筑布局等方面深受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形成寓情于景的特点,将人的理想、趣味和精神追求通过景物展现出来,达到"无处不可画,无景不入诗"的意境。园林的命名和对建筑、山水景色的题名及楹联、匾额等更是抒情寓意,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
(2)建筑特色:建筑风格淡雅、朴素。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
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见圆明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
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营第建园,也往往延请江浙名师为之擘画主持。
从平面布局看,江南园林由于多处市井,所以常取内向的形式,因为在市井内建园,周围均为他人住宅,一般均不可能获得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借景条件。从空间处理看,江南园林比较开敝、通透,内、外空间有较多的连通、渗透,层次变化也比较丰富。
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
3、风俗特征:江南人重视外表,风格温和,具有柔美的性格,故而南方园林清雅平淡,多书卷气,但不免寒酸简陋,但南方花园长于小中见大,于有限的空间蕴涵无限的意境。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等词用来形容南方园林真是贴切之极。
轻盈开放的岭南园林
岭南,即五岭之南,其境域主要涉及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等、地处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岭南园林从园林文化和分区来看,是以广州为中心,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西南和台湾等地的园林。总体上看,岭南园林注重生活享乐,立意务实入世;建筑量较多,连房博厦,体量偏大,造型舒朗清透,装饰丰富多彩,乡土味、西洋风味兼具;山石以英石、腊石为主,小型壁山或孤石,立意通俗生动;池水多为小型水局,砌石池岸,多规整几何形;植物品种繁多,全年绿荫苍翠,花团锦簇。
1、自然特征:(1)气候条件:岭南全域气候特点是:温高湿重,雨量充沛,三冬无雪,四季常花。中国的岭南地区基本位于热带北部,属于热带园林的研究范畴岭南园林的建筑,大部分地区夏天持续的时间很长,“三冬无雪,四季常花”,这就是岭南园林建筑把通风纳凉放在第一位置的主要原因。
岭南多雨,更胜于江南,年均降水量达1 500 mm。雨多而植物生长茂盛,成为四季繁花的基础;雨多则冲刷厉害,于是就有“有石必有泉”之说。
因泉而生瀑,因瀑而生潭,岭南园林几乎所有的园林都在塑造崖瀑局,崖潭局、潭瀑局就是岭南多雨造成的地形特征的直接表现。岭南的风受亚洲季风区的大气环流影响,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以北风为主。所以园林建筑南北向,利用风压原理降温的“长廊冷巷”或“高墙冷巷”就是基于对夏季风的需要。岭南气候潮湿,故利用干栏、高台、檐廊来抬高生活面,这也是岭南园林中水面距地面较高的。
(2)地形地貌条件:岭南还是以山地为主,所谓七分山三分田。很多园林不是水景园,而
是山景园,或是山多水少的园林。岭南地处高冲刷地区,水体的存在形式不同于江南的河与湖的景观,而是泉、河、潭、瀑、海景观。岭南背山面海的环境成就了岭南独特的海岸文化。海岸文化以龙为中心,表现于园林建筑的每一部分,有龙柱、龙窗、龙雕、龙画、龙池、龙脊、龙王庙、龙舟等。岭南的海岸文化还表现在仿照海边礁石的海礁局,仿照岛上股石生泉的股石泉局之上 。
(3)动植被条件:岭南地处亚热带,观赏植物品种繁多,园内一年四季都是花团锦簇、绿茵葱翠,老榕树大面积覆盖遮蔽的荫凉效果尤为宜人。在现代园林中,棕榈类植物又成为一个新特色。植物配植组成具有多层次,热带景观的人工植物群落;大量运用茎花植物以及具板根植物;充分利用桑科榕属植物的造景景观;运用附生植物;大量应用花大、色艳、有香味及彩叶的木本植物种类;运用棕榈科(在古典园林中少见) 、竹类、木质大藤本以及蕨类植物。
2、文化特质:(1)建筑特征:从建筑上看,岭南园林的建筑以生活性为主。把生活性建筑放在首位,如:客厅、套房、屋顶、廊道、电梯、天井进行点石,配植盆栽、插花。经过点缀后的实用性建筑也成了景观。
重在选址,不以华丽夺人,而以素构取法,抒发出简朴清新的岭南气息。“高墙冷巷”的做法是古典园林的特色,多数为南北朝向,多进院落,大进深小面宽,前院大后院小,前为园后为院的布局。
(2)文化特色: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文化;韩江下游的三角洲形成了以汕头为中心的潮汕文化;韩江上游的丘陵地区形成了以梅县为中心的客家文化。此外,还包括雷州文化、海南文化、桂东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岭南园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有因人工而积淀的文化,前者可归结为海岸文化和热带文化,后者可归结为远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乐文化和商业文化、开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贬谪文化和务实文化。
3、风俗特征:一是客家园林,由于地域的差别,客家文化没有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因而商业气息较弱,传统文明保留较多。二是粤语园林,由于粤语民系受到战争的侵扰较少,发展较为漫长和稳定,因而内部凝聚力较弱,同时也较为开放和好客,对外来文化也非常欢迎,乐于接受并融入当地文化。
三是闽南园林,潮汕地区由于资源的缺乏造就人们团结好胜、精益求精的精神。潮汕人民不断的吸收外来文化,糅合成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潮阳西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岭南园林地近澳门、广州,又是粤海关之所在,接触西洋文明可谓得风气之先,园林则也当然受到西洋的一些影响。
结语:
从景观地域性形成的三个因素:自然特征、文化特质、民俗特征来分析中国三大古典园林的差异,可以看出景观地域性在反映古典园林特色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