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代英时年 恰锦绣年华 穿越时空致敬雨花英烈们的青春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雨花英烈精神、长征精神等,我们耳熟能详。这其中,“雨花英烈精神”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的奋斗牺牲精神。
“如果我死了,只有两件事感到遗憾:一件是,不能再革命了;还有一件就是,我只活了19年,还没有恋爱过。”曹顺标烈士对狱中难友说过这样的话;
“革命是我第一生命!”“要坚持到底,不要被吓倒,未来的中国是我们的。”16岁时的郭凤韶烈士这样呐喊;
“人生自古谁无死,况复男儿失意时。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谢士炎烈士掷笔走向刑场;
“我们吃尽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一代则可以享到福中福。为了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我们是舍得付出一切代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说;
据统计,雨花英烈们牺牲时平均年龄不到30岁,大都家境优越、受过高等教育,还有部分留洋海外。是什么让风华正茂的他们不屈、无悔地为党和人民奉献了这样美好的青春和珍贵的生命?
翻阅史料,寻访遗迹,让我们穿越尘封的历史,致敬他们的锦绣年华。
一张“清晰的照片”
金佛庄是最早牺牲在南京的中共烈士之一,牺牲时年仅29岁。1926年12月11日,金佛庄和顾名世化装去上海,船到南京下关码头时,不幸被孙传芳部逮捕。上海的国、共两党组织闻悉此事后,多方设法营救,均被孙传芳断然拒绝。12日晚,金佛庄和顾名世被秘密杀害于雨花台。
金佛庄烈士的事迹近年来由于一些新的史料发现,不断被丰富,而同时牺牲的顾名世烈士,长期以来却仅有寥寥数笔的生平介绍,甚至没有一张清晰的照片,只知道他是江苏无锡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北伐后任国民革命军中央警卫团上尉副官,牺牲时30岁。
为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寻英志”服务团志愿者包皓睿辗转多方,从浙江档案馆中找到了烈士照片的原图。包皓睿说:“没有人知道那一刻我的心情,连我自己都不明白为何如此开心。照片上的烈士目光炯炯,直视前方。挺直的身板仿佛任何事情都不能将它压弯,感受到一股召唤人勇往直前的力量!”
浙江档案馆藏顾名世烈士照片
一段“尘封的时光”
谢文锦烈士,浙南党组织创始人,是开创党的地方工作新局面领导人之一。从家乡永嘉到牺牲地南京,在32年的短暂生命中,用忠诚书写一名共产党员为民族、为民众、为信仰的革命担当。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人员胡卓然在写作《雨花台烈士传丛书·谢文锦传》过程中,从温州党史办、温州档案馆和新昌县档案馆,觅得多份谢文锦的求学档案,从中可以看见烈士一些不为人知的青少年时光。
比如,通过谢文锦的师长和同学的回忆录,可以看到年少时他们就开始寻找拯救中国的良方。还有,谢文锦年少时爱踢足球,是校足球队主力前锋,并曾勇夺冠军。
忠诚与无畏让谢文锦义无反顾地选择留在反动统治的中心地带的南京担任地委书记。经他介绍入党的学生王澄回忆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谢文锦在金陵大学召开党团员活动分子会议时告诫在座者:“暴风雨就要来了,有些人的面貌越来越清楚,我们不能再坐着不动了”。
然而,面对危急的局势,他却平静如常,“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总是有牺牲的。我们不怕牺牲,我们要组织力量,和敌人对抗。”不久,他就被反动军警捕杀后投入秦淮河。
《致未来书》、《雨花台烈士传丛书》、《雨花忠魂》在宁发布,图为院校、图书馆、纪念馆以及烈士家属代表、中小学生代表,共同接受图书捐赠。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万程鹏摄
一首“生命的挽歌”
日前,中央党史研究室、江苏省委联合出品的文献片《致未来书》发布。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找到了一位名叫顾倬的父亲在1934年冬至写给18天前牺牲的儿子的一首挽歌:“世间血性真男子,壮志成城百不回。俯仰只求无愧怍,冰霜风雪任残摧。”
顾倬,无锡当地颇有名望的教育家。他的儿子顾衡是中共南京市委负责人。顾衡在中共南京党组织遭受自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第八次破坏后被捕。入狱后,顾衡面对来劝他向国民党妥协的父亲说:“这是一种信仰,是不能动摇的!我只要还有呼吸的时候,还是要干共产党。”1934年12月4日,顾衡怀揣信仰走向雨花台刑场,年仅25岁。
话剧《雨花台》剧照。图为年轻的共产党人(左起郭纲琳、石璞、冷少农、曹顺标、袁咨桐、郭凤韶、顾衡)在牢房内
一份“未完的计划”
郭凤韶烈士牺牲时年仅19岁。那一年,在南京晓庄师范读书的她,给自己订了一份学习和实践计划,叫作《十九年的计划》。她打算一年内要读近300万字的书,写180封信和110篇文章。遗憾的是,这份计划最终没能完成。
1930年9月,郭凤韶因从事革命活动不幸被捕入狱,牺牲于南京雨花台。这个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对未来怀抱着无限梦想的女孩子,留给世间的最后一段呐喊是:“你们想用逮捕、屠杀的办法消灭共产党,是不可能的!”
郭凤韶的父亲曾是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在具有进步、民主思想的家庭熏陶下,她从小就反对封建迷信和礼教,怀有拯救祖国和民族的雄心壮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反动当局大肆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和读书社成员,有人劝郭凤韶退社,时年16岁的她坚定地说:“革命是我第一生命,我决不退社。”
郭凤韶烈士及其绘画作品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今年3月,《致未来书》摄制组在斯坦福大学格林图书馆找到了一本1928年的毕业生纪念册。在一群高鼻深目的西方人中,一位带着圆框眼镜、略显稚嫩的东方面孔十分惹人注目,他叫施滉。1924年,施滉自清华学堂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留美期间,担任了美国共产党中国局第一任书记。
虽然在斯坦福大学取得了历史硕士学位,并可留在美国获得一份待遇优渥的工作,但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施滉毅然选择回国参加革命斗争。1931年,他和同为共产党员的妻子罗静宜被捕入狱,2年后,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4岁。
1930年,袁咨桐与同志合影。后排左一为袁咨桐。
年仅16岁的袁咨桐是牺牲在雨花台最年轻的烈士。他的二哥在国民党军中当团长,面对“只要写封悔过书并与共产党脱离关系就可以马上出狱”的劝诱,他毫不动摇。在狱中他给二哥写了封信:“我们各有着不同的处境,有人在忍辱顺受,有人在观望徘徊,有人在勇往直前。
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有了这种舍己为公奋斗的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曾征集到袁咨桐牺牲前一天的一张照片。在照片背后,袁咨桐写上了四个大字:永别人世。
牺牲的雨花英烈,他们的生命永远地终止在了人生最锦绣的年华,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一次次证明了信仰的真实和力量。
青春不老,热血不灭,革命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