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代表作 清代龚贤作品的审美价值
高中美术鉴赏课总绕不过对中国传统绘画中历代名家名画的了解、分析、解释和评价,在评价各时期名人名画时,也总是要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因为美术作品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在高中中国画鉴赏教学实践中,笔者选择清代龚贤及其作品为主要鉴赏对象,从生平、生活背景和各时期作品的风格逐一进行分析、评价,按照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拓宽美术视野""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符合"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帮助学生实现"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目标","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的课程性质。
一、"黑龚"中的"清"
龚贤,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江苏昆山人,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幼年随家迁居南京,入清隐居不出。师从董其昌,为"金陵八家"之首。
众所周知,龚贤的山水画,从早年的"白龚"经"灰龚"到晚年的"黑龚"是不断升华的过程。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创造了前代山水画不曾有过的苍黑、深沉、浑厚、丰郁的新风貌。笔墨由淡到浓层层复加,多遍厚积,厚与黑达到最大限度,龚贤乃是第一人。
但是,人们往往只注重他那苍郁厚黑,幽深雄浑的山水境界,却忽略了他笔墨中的"清贵"气质。何为"清贵",龚贤在《画说》中提到"笔润者,享富贵。笔枯者,食贫。枯而润者,清贵。"可见,清贵是从笔墨中显现出来的,因此、清贵是他笔墨中的最高境界。
在传统中国画鉴赏中,对龚贤作品的这一分析尤为重要。
相对于"黑龚"的"清",可以从五个"清"字入手,即从清冷、清俊、清晰、清逸、清净来剖析其作品的境界和笔墨内涵。选择的代表作为《溪山无尽图》《松林书屋图轴》《深山飞瀑图》《木叶丹黄图》《重山烟树图》《溪山人家图》《云林西园图》《急峡风帆图》《木叶丹黄图》等。
①清冷
清冷,即意境萧疏。为何龚贤的绘画于繁复沉郁之中却透出萧索冷寂的气氛呢?这恐怕要根寻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其悲凉的人生经历。因此,古人的意境,现代人是模仿不出来的,它是历史的洗涤与沉淀。
公元十七世纪,阉官专断国政、摧残忠良;清兵血洗城乡、杀戮无辜;顺治严厉统治,大兴文字狱。这对于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一段昏暗悲凉的岁月,一些本就有书画之好的文人墨客们,此时更潜心于楮墨之间,龚贤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一六四五年,清兵南下,龚贤一家遭受罹难,龚贤因野居北郊而幸免于难。但清兵的残暴行径,激起了龚贤的极大义愤,同时也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直接影响着他后半生的政治倾向和艺术道路。当这时,龚贤的生活非常贫困,为了生活他离开南京,途径扬州到泰州海安镇担任徐逸家的私塾教师,一住就是五年。而这种寄居生活毕竟不能使龚贤满足,他长期浸没在亡国恨、家庭愁和身世痛的多种苦难汇集而成的深渊中无以自拔。
龚贤早年丧妻,在泰州孤身一人。从泰州回来后,又在扬州住了几年,在一六五七年再度婚配,并对这位夫人十分满意。次年,便喜得贵子,这大概是他坎坷一生中最兴奋的时刻。一六六五年,清朝大局已定,龚贤不与清王朝合作,在南京过隐居的生活。
第二年,在城内清凉山下虎踞关买了四五间屋,营筑半亩园,依靠卖画课徒为生,虽然这些微薄的收入仅能维持最低的生活,但从此以后他们全家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如果说"万累已全息"是指辗转四方的浪迹生涯已经画上了句号的话,那么"荒园足自怡"则是对自己在半亩园找到了相对安静的生活环境的满足。
然而,上苍对龚贤是极不公允的,他那貌如"仙女"的第二任妻子又先他而去,使他再一次受到沉重的打击。"补衣烦老妹,依仗赖娇儿"(王懋林《虎踞关访龚半千半亩园》)人到暮年,日常生活依靠自己的老妹料理,这确实是令人酸鼻的遭遇。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龚贤病卒于南京半亩园,年约七十岁。在龚贤去世前,有一个显然是颇有权势的"豪横"向龚贤强索书画,龚贤贫病交加,再逢精神磨难,致使卧床不起,不久便含恨长逝。龚贤本来家境贫寒,死后更为凄惨,家贫不能具棺葬,丧事全凭孔尚任料理,将遗柩归葬龚贤祖籍江苏昆山邑西之渡桥镇。
回顾龚贤一生,幼年失怙,青年丧偶,其亲长、群弟散走四方,屡遭人生不幸变故,以致其作品经常透露着淡淡的凄清与萧瑟。但是他的画却并不郁闷、消沉,那仿佛是作者心目中所向往的理想境界,也是作者在孤寂、凄苦的人生中所得到的精神慰籍。
②清俊
清俊,即清爽俊拔。清朗爽快、俊美挺拔是"黑龚"所带给人的又一大感受,这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品质、坚定的个性。与众不同的个性、真诚、原则、傲骨,正是历来为人们所景仰的艺术家所具备的品质。
龚贤孤傲、固执,甚至无情,自己不乐意的事,决不违心去做。才华横溢的屈大均是龚贤的好友,素为龚贤所倾慕。但阔别二十年后,屈大均向龚贤相求一画,竟遭龚贤以"素无知画之明"而拒绝,言辞直露,毫不谦和。龚贤如此耿直、坦率的性格。确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