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溪山无尽图卷 龚贤《溪山无尽》[龚贤]

2018-01-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此卷峰峦起伏,积岚复岫,有咫尺千里之遥,林木隐现,溪水如练,美在自然之中,给赏者带来喜悦之情.是帧纵27.4厘米,横7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

此卷峰峦起伏,积岚复岫,有咫尺千里之遥,林木隐现,溪水如练,美在自然之中,给赏者带来喜悦之情。是帧纵27.4厘米,横7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写秋山深壑,岚烟雾渺,积墨疏秀,奇伟沉雄,壮观浑厚,峰峦溪曲,波纹平缓,山泉飞流,树木萧然,亭园屋舍,筑于苍崖之上,细密工整,层次分明,构图别具匠心参用高远深远之法,溪山无尽之感,尽收入目。龚氏题云:“非遍游五岭,行万里路者,不知山有本支而水有源委也”。

龚氏宗董源、巨然兼师吴镇沈周笔意,树木多吸收沈石田而后有所发展,树干凝重,中锋湿笔,较少渲染,叶子以浓墨点出数丛衬白杆,似有阳光照谢,干后用及近墨色烘染数遍,浓密处不留空隙,与沈周树法勾点一次完成用重墨渲染大有异趣,龚氏称:“积墨谓之茂林,层层烘染的墨法画茂林树木,湿润浓郁,是借鉴前人树法基础上结合实景的新创”。又云:“画树先画枯树起,画好树身,然后点叶,以线立骨”,如《古槎图》中古槎数株,浓淡相济,始有分别,层次由近可观远,足见其功力所在。龚氏强调树木以枯者入手,点叶以介字形,如似松针的竖点,圆浑的横点,有时还在密集的树丛中加以夹叶疏脉通气,呈黑白相映之趣,一纵一横,姿态变化,由此可知龚氏胸怀廓矣,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从造化中来。

此卷江山无尽之意,秋水空隙之旷,明净如镜,近处峰崖几株树木,参差有序,远山空蒙与群峰形成强烈对比,及生意趣,大小坡石,横岭峭壁由远及近,层层深入,于沉静中解读龚氏“半寂半喧”的创作心态和朗怀疏廓之境。清代顾文彬誉半千画风:“淡奇韵,不易追从”。

龚氏以:“湿墨每淡于干笔,渲染原无定数,先曰渲染,次曰拟重加以点缀”,来完成自家本色。使之浓而不腻,厚而无滞,淡而能苍,秀而见韵,笔迹交迭浓淡之变,意境深邃,令人叹为观止。

其《画决》云:“画石处轮廓内为石纹,石纹之后用皴法,石纹者,皴之观者也。皴法者,石纹之浑者也。”亦云:“笔要中锋,要善以秃笔中锋框廓,在勾勒石廓基础上加皴,皴擦渲染,先清后浑,浑而又清,经数遍而厚”。

龚氏画技从宋元诸家中得到启示,北宋山水大都勾而复皴,先勾后皴用笔周密,元人是随勾随皴,勾皴同时,靠松萧疏的线条,一笔中其干湿浓淡中锋围折之变化,以复笔来塑造山石树木之质感,宋人求法度严密,元人追自身情趣,龚氏相容宋元之法,将元画容宋画之中,笔墨勾勒以线条成山石树木之体,无论重墨积染或干墨皴擦,都一次性完成,线条整而不碎,积染清晰而不刻露,浑在墨中。

云:“皴先干后湿,外润而内有骨,若先湿后干,则墨死矣”。

龚氏以浓淡不同的墨色来真实地描绘干湿潮泽的山林景色,强调明暗层次和黑白的对比,认为“非黑无以显白,非白无以利其黑,心穷万物之源,自尽山川之势。至理无古今,造化按知董与黄”,于实验中并总结提出笔法、墨气、丘壑、气韵等四要,认为笔要“古”要健,要“秀”而“老”,墨气要“厚”要“活”、“要润”。

丘壑变化要解决“奇”与“安”的矛盾统一。所谓:“安而不奇,庸手也,奇而不能安生手也”。在龚贤看来,笔法墨气,丘壑三则通灵,才能气韵生动。

龚贤(1618—1689)清初画家,名岂贤,字半千,号野贵,柴丈人,昆山人(今在江苏),寓金陵(南京)工画山水,取法董源、吴镇,重视写生,用墨层层积染,浓郁苍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