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雄作品 林德雄从容不迫地表达创作“企图”
记者:听说您考入汕大艺术学院之前当过中学老师,并在丝网印花厂兼职过,是吗?能谈一下您是如何走上版画创作之路的吗?
林德雄:我是1984年就考入饶平师范学校的,在许旭奎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素描、色彩、创作等美术基础知识。毕业后如愿以偿回到澄海一所中学当美术老师。当时一边教书一边在一家丝网印花厂做兼职,帮忙画制版底稿。
厂里印衣服图案采用的是丝网印刷,我最早接触丝网印刷就是在那里,并对它产生了很大兴趣,于是偷偷学习丝网印刷制版技术。当时老板对我很好,给我的工资挺高的,每个月有300块,在那时算很高了(听陈延老师说他1989年刚来汕大的时候每个月工资也才三百多),所以我干得很高兴。
即使这样,但我还是想考美术院校深造。在中学教书的5年里,我每年都参加高考。一边教书,一边在印花厂兼职,一边复习准备高考,真挺累的,而且当时对于师范毕业生考大学也有限制,可谓阻力重重,但我的目标一直很明确,很坚定——一定要考上美术学院。
1992年,我终于以优异的专业成绩被汕大艺术学院录取!记得跟厂长辞职时,他极力挽留我:“别去读什么美院了,留下来,我给你加薪!”我考了5年才实现的梦想,怎么可能放弃!
汕大艺术学院1993年开始开设版画课,我正式开始系统的版画学习。
记者:在您的版画创作道路上,哪些前辈给您影响至深?
林德雄:当然是陈延老师和张海如老师。汕大美院开设版画课之初,便由张老师给我们上课,陈老师也经常来指导,无论是创作技法还是观念,都给了我们很多指导。陈老师是国内第一批版画专业研究生,版画创作有很深造诣,上世90年代初就在汕大开设版画实验室,进行丝网版画创作的实践研究,实验室设备当时在国内是最先进的,我们也因此获益良多。
1996年我毕业后能够留校,也多亏了陈延老师。当时他获知我还没找到工作,而恰好版画实验室需要老师协助辅导学生利用设备进行创作,他觉得我有专业知识,更有上大学之前的几年工作经历,实践经验丰富,是个合适的人选,于是让我留校任教。
我后来的版画创作得益于实验室的设备条件和当时非常活跃的交流创作氛围,也离不开陈老师的指导。特别是当我在创作上碰到瓶颈的时候,常常能在老师那里得到一些富有启发的意见建议。
谈创作
在理想的形象中切入主题思考
记者:您的版画创作一开始就是从丝网版画入手的吗?还记得您的第一幅获奖作品吗?最令您激动的是哪一次获奖?
林德雄:是的,我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丝网版画,我很喜欢丝网版画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觉得它是现代版画中最活跃最有朝气的一个版种。1996年我的毕业作品《六月的日子》获得全国第三届高等院校版画年会年会奖,那是我的第一幅获奖作品。
最令我激动的是2003年《钥匙》获第八届全国铜版、石版、丝网版画展金奖,当时很多专业人士对我的获奖很吃惊,因为版画在汕大艺术学院只是一门课程,并不是独立的专业,而这幅作品技法的成熟和思想的深度让他们很意外,很惊喜,他们惊讶于我能掌握这么高难度的印刷技术。
这个奖项给了我很大的惊喜,真的很激动。创作这幅作品前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因为平时实验室教学工作比较忙,我只能利用一点点的空闲时间断断续续地画,光素描稿就画了半年多,不断思考,不断修改,像写日记一样,每天画一点,觉得不好了就擦掉重画。
然后就是制版环节的技术处理,印制过程也有个性的表达,通过不断尝试,不断完善,让层次更丰富,内涵更丰富。2004年这幅作品还入选全国美展,获得了第一张印有国徽的证书。这让我对自己的这种表现手法更有信心。
记者:您创作每幅作品都要这么长时间吗?
林德雄:我的创作时间跨度都很长,创作时间最长的《手印》整整用了两年。我对画面的形式感是比较考究的,即使大小一厘米的差别有时也会让我很纠结,因为我觉得即使是一厘米的差别也对画面有影响。有时为了出一张满意的作品,印刷时我会尝试十几次,不怕废掉十几张,这甚至影响到我的生活习惯,平时买东西的时候我总是难以下手,总在比较,总想找到更好的。
记者:为您带来很多荣誉的一系列作品如《闹钟》、《钥匙》、《手印》、《柱头》、《灯笼》都有您自己很鲜明的个人风格,很有现代感,表现手法新颖,这种表现手法是您自己的一种探索、创新吗?
林德雄:其实这借鉴了贾克梅蒂的素描手法。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坦率地说,我的素描和色彩专业成绩不是那么优秀,但我也有我的优势,那就是在丝网印刷方面丰富的实践经验,于是我便一直在考虑另辟蹊径,寻找自己的艺术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1994年,学院请了中国美院的蔡枫老师来给我们上课,他把具象表现绘画带到课堂,讲到了贾克梅蒂。从那时起我尝试把具象表现绘画贾克梅蒂的素描手法运用到丝网版画创作上。
这种表达方式,在画素描时,感知的认识通过不断的涂抹修改,又经反复验证,在画面显现了很多铅笔叠铅笔的痕迹,形成浑沌的一片,最后画面总是草图的性质,这也是一种思考的痕迹。手绘的素描形象经多次套印,形成密密麻麻的线条相互交叠,所描绘的形象处于虚无状态。经过几年的不断摸索尝试,慢慢形成自己的这种个人风格,我自己把这种表现手法称为“记录性素描”。
记者:在这一系列作品中,能感觉到创作者强烈的表达欲望,有思想深度,请问您要表达的是什么?
林德雄:在现代艺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丝网版画创作在汲取传统版画精髓的同时,更应该切入现代艺术的文化要求,以个性化、形象化的表现语言注入现代人文关怀,以提升版画本体语言的文化含量。现代的丝网版画家必须站在更高的文化层次,感应时代脉搏,创作出能体现一定文化取向和精神含量的作品。
如何在好的形象中切入主题思考,这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代大权老师在解读《钥匙》时把这称为我的创作“企图”,我想借他的话来回答上面的问题:“林德雄创作的企图正是直指人的本质,以形象化、个性化的表现语言分析阐述现代人在社会大变革中的心灵症结。
画中一袭老款大衣包裹着一堆人形物象,虚拟的主角胸口有一枚清晰的钥匙。林德雄通过自己的作品企图强化的是社会变革的参与和投入意识。林德雄的‘钥匙’洞穿开启的企图既是对人类心灵的叩问,也是对一个完美的人的追求。”
谈创新
在保持个人风格的同时拓展更多的可能性
记者:对于现代版画艺术的多元发展,您有什么样的想法?
林德雄:由于现代版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当今丝网版画的艺术创作在以具象表现为主的同时,也应该包容着抽象表现的图式,这不仅可以拓展丝网版画新的视觉语言,也会使作品的艺术表现焕发新的活力。我极力尝试着把具象和抽象这两种表现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它们互相补充。
记者:您对自己目前的创作状态如何定位?有什么不满足,尝试过突破提升吗?
林德雄:我一直在考虑如何在保持个人风格的同时拓展更多的可能性。2014年入选第12届全国美展的《盼蓝天》,在坚持原有个人风格的同时,就尝试了一些新的表达方式。比如在色彩这一块就做了一些归纳,素描的人体色调更淡,但层次依然是丰富分明的,要做到这一点,对印刷技术的掌控要求就更高了。
画面的蓝色一开始采用原来惯用的黑白,这样画面显得沉闷,主题也不够明确,后来改成天蓝色,更清晰地表达了环境保护的主题,更耐人寻味。对画面口罩的印刷开始是不透明的,发现遮挡了口鼻部分原本的细节和层次,后来采纳陈延老师建议,改印成透明的,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记者:下来的创作有什么目标、方向?
林德雄:下来准备创作《孔明灯》系列,为下一届全国美展作准备。同样还是要关注人文关怀这个主题,希望在内涵思考上更加深化,在印刷的当代性方面有一些调整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