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红脸王杨启超 红脸王(豫剧唐门流派名家)

2018-01-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来历:豫剧红脸音像公司出版,并得到广大观众认可,饮誉至今.[1] 红脸王刘新民编辑刘新民(1937--2003) 又名刘孚,著名豫剧表演艺术

来历:豫剧红脸音像公司出版,并得到广大观众认可,饮誉至今。[1] 

红脸王刘新民编辑

刘新民(1937——2003) 又名刘孚,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东红脸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豫剧五大风格须生之一。”以继承唐玉成的唱腔风格而闻名,他嗓音特别高亢明亮,唱腔特点突出,做戏认真,登上舞台,便容光焕发,劲头十足。

与刘忠河、张枝茂、刘新民、索文化、洪先礼、谢庆军、朱坤芳、陈传明并称为豫东“ 八大红脸王”。刘新民师从李洪友,接受过唐玉成的教诲,师从李洪友,工须生(红脸),由于他唱戏从不惜力,自幼便有“舍命王”的美称,刘新民一生演戏颇多,多为古装袍带戏。

如《串龙珠》、《阳河堂》、《地塘板》、《斩黄袍》、《斩子》、《十五贯》、《青铜山》、《状元媒》以及《刘公案》。特别是《刘公案》,不仅是其拿手戏,也是其看家戏,代表性剧目。

每每必演,每演必响,唱遍了苏鲁豫皖诸县市及豫北、豫南的广大地区,广泛流传,在苏鲁豫皖一带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被誉为"红脸王"、"拼倒山、"舍命王"、"常胜将军"等。其传人有魏新建,邵留新等。代表作“两案两反”即《刘公案》、《悬空案》、《反阳河》、《反徐州》。

红脸王刘忠河编辑

刘忠河,河南商丘人,国家一级演员,有“豫剧马连良”的美誉。其唱腔古朴、豪放、大方、独特,自成一派。与张枝茂、刘新民、索文化、洪先礼、谢庆军、朱坤芳、陈传明并称为豫东“ 八大红脸王 ”。刘忠河在继承唐玉成的唱腔基础上,结合自己嗓音特点演出了《十五贯》,在当时的老豫东剧场进行头场演出时,刘忠河第一句唱腔刚落,台下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从此,《十五贯》一炮走红。1980年,他代表豫剧豫东调被邀请去河南省参加首届豫剧流派汇演,又以一出《打金枝》轰动省城,确立刘派。

其代表剧目:《打金枝》、《十五贯》、《三哭殿》、《阳河堂》、《清风亭》、《血溅乌纱》、《拒谏》、《三打金枝》、《战睢阳》、《斩子》、《狸猫换太子》、《斩婿》。

红脸王张枝茂编辑

张枝茂,豫剧表演艺术家,誉为豫剧"活诸葛"、豫剧"活海瑞"、中国剧协会员、国家二级演员、河南剧协会员、商丘市戏协理事、商丘市政协委员。豫剧“唐门”流派第三代正宗传人和代表人物,师从朱勤堂。他所塑造的一系列生动人物如诸葛亮、海瑞、刘墉等,名扬苏鲁豫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有豫剧"活海瑞"、豫东"唱破天"和"赛二唐"的美誉。

10岁入科班学戏,刻苦钻研唱念做打,基本功扎实,熟练地掌握了红脸唱腔和剧目。由于他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对戏曲有敏感的领悟力,被豫剧"红脸王"唐玉成得意弟子朱勤堂收录门下。在名师的指点下,他勤奋钻研豫东唐派唱腔,用心领悟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使他的演出很快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凭借良好的天赋、勤奋的练功、灵敏的戏曲领悟力,他又被师爷豫剧"红脸王"、豫东唐门艺术创始人唐玉成看中,对他进行精心指点和悉心教导并带他随班演出。

他很快便从同辈演员中脱颖而出,成为后起之秀,得到观众的喜爱。后入夏邑县豫剧团,成为该团台柱子,并长期担任该团团长。其间,被小皇后豫剧团邀请到省里演出,长期与唐喜成、阎立品、王清芬、王红丽等艺术家同台演出,以其精湛的技艺、出色的表演和谦逊的品德受到其他艺术家的尊重和敬仰。

革故鼎新破中立继承创新两相宜在唐玉成和朱勤堂的悉心教导下,张枝茂深刻地领悟并掌握了豫东唐门红脸唱腔艺术的精髓。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前辈留下的宝贵艺术,仍然孜孜好学勤奋不已。在演《卧龙奔丧》时,在吃透豫东唐门《诸葛亮吊孝》风格的基础上,又拜访了有"中原活诸葛"之称的越调大师申凤梅,从她饰演的诸葛亮的唱腔和形神汲取养分。

不仅如此,为了将戏演活演真,他还仔细钻研了《三国志》,从三国纷争的历史背景中把握人物的定位、思想和情感,《诸葛亮吊孝》被他演绎得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极具艺术感染力,他也被观众誉为豫剧"活诸葛".

张枝茂的表演艺术讲究真实、蓄敛、生动,他的表情生动真实,尤其是眼神的运用更是深刻地感染了观众,在水袖功、髯口功、台步等技巧的使用上,不追求张扬,而以真实表达人物当时的思想情感,以追求人物的"神"为基准。张枝茂的唱腔艺术在豫东唐派红脸唱腔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运用真假声结合的发声方法,以本嗓起腔,假嗓揉腔、拖腔,从而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真假声相间的唱法。

从艺不辍传红脸老当益壮弥笃坚张枝茂在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演出了100多个剧目,代表剧目:全本《刘公案》、全本《呼家将》、《卧龙奔丧》、《七星灯》、《泗水王》、《忠烈千秋》、《取荥阳》、《钱塘县》、《五台山》、《白玉带》等。

红脸王索文化编辑

男,1966年出生,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东“八大红脸王”之一,首届“木兰杯”豫鲁苏皖红脸观摩汇演“十大红脸”之首,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平煤豫剧团主要演员。他嗓音宽广,唱腔优美,吐字清晰,既有扎实的武生功底,又善于汲取其他剧种的精髓,擅长生、丑和架子花脸,既有武生的扎实功底,又有刻苦学习和吸收其他剧种优点的精神;他曾从京剧马派里学了不少东西,可见他的好学。

他是目前豫东红脸名家中惟一一个现在还能演武生戏的红脸名家。

与其他豫东红脸名家相比,索文化不仅注重唱腔,而且重注身段表演和唱词的精炼。主要代表作品:《下南京》、《地塘板》、《斩红袍》、《下南唐》、《铡西宫》、《少国公》、《三下南京》、《泗水王》、《阳河堂》、《推磨》、《下河东》、《回北京》(即《刘墉审鬼》)、《让帅印》、《黄鹤楼》、《白马坡》、《对花枪》、《楚宫恨》等。

其扮相贴切自然,表演细腻生动,以二本腔演唱豫东调,唱腔同时兼具了唐玉成的粗狂高亢、激扬奔放和唐喜成的柔和悦耳、稳健大方,在众多红脸演员中别具一格。他是活跃在基层的演员的杰出代表,名副其实的豫剧大家。

红脸王洪先礼编辑

洪先礼,1966年出生,河南商丘市夏邑县桑堌乡郭各村人,豫剧演员,豫东调八大红脸王之一。代表作品:《七星灯》、《冀阳关》、《阴阳恨》、《下山东》、《回北京》、《赶元王》、《状元媒》、《麒朋寨》、《大登殿》、《大保国》、《二进宫》、《刘公案》、《龙虎斗》、《困龙床》、《扒墓》、《斩黄袍》、《谭香女》、全本《火龙阵》、《会总督》、《下南京》、《戏牡丹》、《铡太子》、《珍珠衫》、《泗水王》、《界牌关》、《卧龙奔丧》、《文王访贤》、《孙膑下山》、《贺后骂殿》等。

红脸王谢庆军编辑

谢庆军,豫剧老生演员。1963年出生。拜师豫东红脸名家张万云、杨启超。其原来是大本腔,倒嗓后,又练出来唐(喜成)派路子的嗓音,后来跟着杨启超老师演出十几年,终于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集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及祥符调之演唱方法,练就了一条能高能低、运用自如的独特嗓音。

其唱腔与众多豫东红脸王唱腔有所不同,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唱代说、吐词清晰、声音悦耳动听,激越奔放,即有豫东调的大腔大韵,又有豫西调的细腻圆润。

谢庆军自分别和黄河音像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合作录制了近1000余张VCD和DVD光盘,可以说豫剧中录制光盘最多的演员之一。代表剧目:《刘公案》、《回北京》、《煤山恨》、《七星灯》、《扒墓》、《骂阎罗》。

谢庆军早在1989年被豫剧界誉为“豫东八大红脸王”:刘新民、刘忠河、张枝茂、索文化、谢庆军、洪先礼、朱坤芳、陈传明。1992年获“东南五省戏曲汇演”一等奖,期间也曾跟着马金凤大师同台演出过三四年,为马金凤配过不少出戏,曾被马金凤称为“豫东之宝”。1994年荣获“河南豫剧大赛金奖”。

红脸王朱坤芳编辑

朱坤芳,男,1968年生,河南省商丘虞城县人,出身于梨园之家,其父朱瑞杰师从红脸王唐玉成。朱坤芳自幼就开始跟唐玉成的大弟子李克让学戏,后来到虞城县豫剧团拜师杨启超.之后又和"白三"、"白四"学习发音。豫剧“八大红脸王”之一。

其唱腔优美,大本嗓和二本腔结合完美,声音十分有穿透力,唱腔里高亢中带有几分苍凉,洒脱带有几分悲壮,粗狂中含有几分细腻,可谓穿帛裂云,掷地有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韵。如他在《杨家将》中的唱段,在老师杨启超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其代表作品:《取荥阳》(《火烧纪信》)、《两狼山》、《泗水王》、《斩黄袍》、《串龙珠》等戏更是精妙绝伦,堪称经典。

红脸王陈传明编辑

陈传明,豫剧唐门流派第三代传人,豫剧老生演员,豫剧八大红脸王之一。其曾参加2011年首届“木兰杯”豫鲁苏皖红脸观摩汇演,并成为该届“木兰杯”十大红脸之一。其代表剧目剧目:《刘公案》、全本《赤须火龙》、《小红袍》、《铡太师》、《界牌关》、《御裘引》(即《五凤岭》)、《温凉盏》、《碰碑》、《串龙珠》、《铡西宫》、《双开铡》、《千秋灯》、《千里驹》、《奇双会》、《烈火旗》、《杨业归宋》、《七神归天》、《贺后骂殿》、《刀劈杨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