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代表作《夏山过雨图》
清代初期的画坛,主要分为两个阵营:一是以“清六家”为首的正统派画家群体,他们强调传统和临古,特别推崇元人的笔墨,发展了笔墨形式的结构表现力,给文人的业余文化生活以新的影响;二是以“四僧”为代表的个性派,他们通过批判性的继承传统而发展传统,在风格和自然两个方面,潜心钻研,成功地实现了“予代山川而言,山川代予而言”的主客观交融境地,使自己的情感和个性在理想的艺术形式中得以表现和抒发。
当然,除以上两大阵营外,还有因籍贯或居住地而被划分的派别,如“金陵画派”,即龚贤、高岑、邹喆、樊圻、胡宏、胡慥等。他们在实质上并不属于同一画派,画风也有区别,但是却都不趋于时风,在模仿董、巨、元四家之外,同时亦可师法李成、范宽的北方山水,为当时以南宗为正统的画坛带来一股新鲜的气息。本文小编便以其中龚贤的一幅《夏山过雨图》为对象,对其进行浅显的解读和讨论。
龚贤(1619—1689年),字半千,号野遗、柴丈人、半亩等。祖籍江苏省昆山县(现昆山市),后迁居金陵。龚贤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与当时许多东林、复社名流都有交往。后隐居不出,以卖画为生。
龚贤既注重传统笔墨,同时又精于师法造化。其山水师法董源、巨然一派,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墨风韵,而自成一格,并自诩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世多将龚贤的绘画分成两种画风:“白龚”、“黑龚”。“白龚”,在用笔用墨上较为简略,只勾出山石林木的大体轮廓,较少皴染。“黑龚”,多用积墨,常浓墨涂抹多达数十层,而不见堆砌繁复之迹,呈现丰厚华滋,幽深雄浑之气。
《夏山过雨图》便属于其“黑龚”的代表作之一。此图描绘了山雨过后,草木蓊郁、苍翠欲滴,山峦如洗、云雾蒸腾,大气湿润、郁勃山间,这样一幅生机盎然的南方自然山林之景。此幅未有显见的近、中、远三景之别,若细谈之,则近景以浓密的树林为主,于密林之间,一茅林屋舍隐约可见,似是隐居山林高士之居所;中远景山峦林立,其间烟雾朦胧,云蒸霞蔚,气象深沉。由远及近,缭绕的烟雾放佛一条通往天界仙境之路,指引着观者的视线——自山下而望山巅,进而忘却凡俗之事,向往着得道升仙。
《夏山过雨图》中,丛林、山峦、经过多遍皴染,运笔浑厚,笔墨厚重,层次分明。尤其是蓊郁浓密的树林,树干却留白,于树木之间透出些许光亮;而层层晕染、丰厚华滋的山峦之间,又有蒸腾的雾气散漫其间……龚贤对于墨色的运用和把握,确真符合其善于用墨的特点。一般讲求墨韵者往往以湿墨涂抹,而龚贤明确指出:“墨言韵,明其非湿也,润墨鲜,湿墨死”,具体指出;“皴法先干后湿,故外润而有骨,若先湿后干,则死墨也。” 在他看来,“墨韵”当以“润”为准绳,其意为湿度适可,若太湿,则为“死墨”;且皴染时应先施以干笔,后湿笔晕染,反之则亦为“死墨”。此幅画即湿润得体,笔墨层次分明,以积墨法层层点染,无怪乎时人曰“半千之所以独有千古更在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