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龚贤积墨法及其影响
浅析龚贤积墨法及其影响 摘要:本文以著名山水画大师龚贤独特创造的积墨法来进行论述。在我们当今的绘画学习中,我们也应该学习运用这种独特的笔墨技法,这样我们的山水画作品才会更加有内涵关键词:龚贤积墨法山水画影响引言龚贤山水作品的积墨画具有独特的绘画风格,他的绘画艺术特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艺术发展,龚贤描绘的山水画不仅对他生前有影响,而且对他身后也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他所要表达艺术特色的影响以及价值龚贤(1619-1689)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大师,金陵八大家之一。
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卒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别名岂贤,又号柴丈人,性孤僻,与人落落难合,早年的时候他参与复社活动,后来明末战争混乱的时候他就去外面流浪,到了清代他便隐居不出。
工诗文,善行草,并不拘泥于古法,自己形成独特的绘画技法风格,著有《香草堂集》龚贤的山水画艺术特色,是中国绘画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一、龚贤绘画风格的形成1、龚贤画风的早期特点――白龚“白龚”时期山水画特点。
一是绘画应以简单为主,所说的简单,不是指画面上构图的简单,而是指画面用笔的简单,有时整幅画面只需用一些简单的线条就可以表达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境界;二是用淡淡的墨色,笔尖上应有适当的水分,皴和染应该少,给观者在视觉上形成一种有空间的感觉;三是以书法的方式进入画面,使画面看起来是有规有矩的这一时代的代表作品有《自藏山水图》,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山和石头脉络很清晰,而对用笔和用墨的重点表现在丘壑上,并且画面看起来很简单,从而体现了早期白龚的特点。
(如图1自藏山水图轴纸本纵:103.2厘米横;51厘米)2、龚贤画风的晚期特点――黑龚晚时的龚贤山水画特点。
构图上比较注重大丘大壑,他所描绘的构图往往采用的是画面最上端看不见天、底部看不见山脚、画面中间横截一段的方式进行构图这一时代的代表作品有《夏山过雨图》,画面上的一排又黑又浓的树丛位于画面的最前景,给人一种崇拜、浑厚的感觉,从而体现晚期黑龚的特点。
(如图2夏山过雨图清代纵:142厘米横:57.6厘米)二、龚贤积墨法的技法分析1、画面的“光感”在龚贤的山水绘画作品中主要是由山和石头以及树木来组织画面的,从而产生了黑白对比强烈、层次分明的画面效果。
画面大山主要是由大碎石组合而成,即使是碎石,也不会显示其石头的碎,从石头的底部开始加黑,越往上越亮,从而体现了画面的“光感”龚贤在画面中画树和山石结合紧密,他画山和石头笔尖稍微干点,然后反复皴擦并且点染,用湿笔、中锋直接去勾树干,从而彰显出树木的稳重、强壮之力龚贤在绘画作品中把山与石拟人化,因为在大千世界中惟有人是最有情、最多情、情感变化也是最丰富的;人又是最有姿态的,而姿态的变化也是最丰富、最美的。
所以,龚贤把山石比拟为人的形、神、情、韵、态也是最生动的,是最感人至深的,最能让人坐对终日而不倦的动人世界2、求润不求湿龚贤用墨的时候比较注重润,评论者们对龚贤画法的评价是这样的,龚贤之所以独特在于画面的墨色。
他作画是以墨色为主,同时他用墨的时候离不开用笔,而用笔又是墨的用法,相互结合,构成美妙的画面。龚贤的皴法应该先用干笔皴再用湿笔皴,如果先用湿笔后用干笔,画面就会产生一种死墨的感觉3、层次变化龚贤的山水画面讲究明与暗的对比,他画树、画山注重分层次,关于树的画法,他的绘画原则是二株树为一组、三株树为一组的画面安排。
他谈到树叶的点画法时,用淡墨先点一遍、等第一遍稍干、然后再点两遍、三遍、五遍至七遍的方法,层层叠加,这样的树叶就会出现茂密的样子,他这样创造的山水绘画方法,能使画面体现出层次和整体的感觉,从而给人在视线上产生一种伸张的空间感4、水法的应用龚贤的山水画比较注重水的应用,在他的作品中,有的画面展现云烟的意境,这样的画面效果在于他善于用墨和用水。
他在画面上皴擦时,比较重视润这一特点龚贤点叶的方法,最下面的叶子用淡墨点,一层一层的点,从上往下点。
点完后不需要加新墨,直接用笔中没有用完的墨即可。用湿墨去润画面,不是直接用水去画,而是使笔上的水分保留在画面上,这样的画面就会产生润的效果在画山水时,用的是生宣,生宣吸水性很强,通过松软的纤维吸水墨并迅速散发,从而生成晕化的画面效果,纸张对水的晕化度很敏捷,为避免笔墨过度扩张而出现含糊不清的画面,很多画家用水时会采取谨慎态度,水份少时,属于干或渴画法中国画对水的使用分?芍郑?第一种为调墨的工具,第二种为用水的适合度,笔墨同行三、龚贤积墨山水画的绘画特点1、用笔求简、用墨求繁元明清很多山水画家只注重用笔的写意,往往忽略用墨的画意,这样就会出现草率的画面。
但龚贤与传统画家的绘画风格是不一样的,他所创造的画面主要是强调积墨的技法和画面的表现程度。龚贤曾说“一笔是则,千笔万笔皆是”,指的就是龚贤在山水画面上的每一笔都是有规有矩的,不仅使画面统一起来,而且还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