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波南京中信银行 找准定位 多措并举 中信银行南京分行践行“最佳综合融资服务银行”侧记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商业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也发生着深刻变化。作为商业银行,如何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优质客户“脱媒”等挑战?
日前,记者在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南京分行采访时,该行行长陆金根向记者表示: “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自贸区建设等战略的推开,我们紧密围绕"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宗旨,建立"协同、同业、海外"三大平台,依托"传统商行、综合融资、资源整合"三种服务模式,精准把握客户需求,加强业务模式创新和产品资源整合,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培育南京分行的基础客户群。”
找准定位
寻找差异化竞争之路
陆金根告诉记者,当前,客户需求正在向多样化发展,投行业务、跨境融资、多元化融资、集约化财务管理、个性化金融服务等需求愈加明显。
如何在金融业竞争尤为激烈的江苏市场走出一条有南京分行独自特色的差异化竞争之路?陆金根表示,近年来,中信银行南京分行以“服务不止于金融,服务不止于银行”的理念服务实体经济。总的来说,该分行按照“表内 表外 表表外 非表”的全景融资模式,针对客户需求,从产品、客户、区域、产业、渠道端进行创新,形成“商行 投行”、“对公 对私”、“境内 境外”、“核心 链条”以及“线上 线下”五位一体的综合融资服务体系。
该分行公司银行部总经理助理李宇飞告诉记者,银行和实体经济实为“命运共同体”,中信银行南京分行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按照“政策指引、市场主导、需求导向、先行先试”的原则,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强化外部合作等多种方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多措并举
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
思路决定出路,中信银行南京分行一系列措施随之推出。一方面,该行以客户有效需求为导向,紧跟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融资需求,在企业贷款、票据融资等方面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强对信贷产品、抵(质)押方式的研发和推广,除传统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银团贷款外,对生产经营稳定的企业,该行还提供并购贷款、结构化融资、债务融资工具、投行融资产品以及现金管理、票据池、多银行资金管理系统等新型金融服务产品。
为做好业务协同,搭建最佳综合融资服务平台,该行充分借助中信集团金融服务与实业投资并举的综合平台优势,联合集团旗下的中信证券(600030,股吧)、中信信托、华夏基金等子公司,充分发挥业务协同优势,通过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信托贷款、并购贷款等多种方式,搭建全面的最佳综合融资服务平台,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2016年以来,该行充分发挥中信集团“牌照 非牌照”、“金融 实业”的综合平台优势,联合协同营销客户。截至9月末,已累计联合开展各类活动18次,其中营销客户11次,开展签约活动2次,开展培训交流3次,开展客户沙龙2次,中信联合体的品牌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11月29日,中信集团下属中信银行常州分行、中信金融租赁公司、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信托、信银国际等多家子公司,分别与常州多个重大项目及先进制造类、服务类企业签署了20个合作项目协议,签约总金额达517亿元,这些项目均已落实或接近落地。
主动作为
为客户提供满意的金融服务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初具产业规模的新兴科技型企业,我们能发展到今天,中信银行南京分行是我们的贵人,如果没有他们的"雪中送炭",我们可能还是一个举步艰难的小工厂。”南京聚隆科技(300475,股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曙阳满怀深情地说。
据该行湖南路支行经理堵小虎介绍,该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典型的科技型小企业。2010年年初,该公司想扩大生产急需资金时,因无任何抵押,借贷时到处碰壁。在一次交流会上,中信银行南京建邺支行负责人获悉后,得知该公司订单多、销路广、市场前景好时,及时给予其200万元的贷款。
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2012年,中信银行南京分行与该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其新材料产业研发、生产和销售,有效助推该公司产品迅速占领市场,赢得发展机遇。
在信贷支持下,该公司目前有员工600多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超8.1亿元,同比增长15.71%,利润总额达4000万元,2016年将超9亿元,利润总额超7000万元。该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创新型企业和江苏省百强民营科技企业。
同样,对于中信银行南京分行的金融服务,汇通达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秀贤也满口称赞。
徐秀贤表示,2012年,汇通达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遇到资金瓶颈,中信银行南京分行得知情况后及时跟进,通过调研了解到公司发展前景好、后劲足,及时给予了7000万元的授信,解决了燃眉之急。截至2016年10月末,累计放贷超过8亿元。
在中信银行南京分行的支持下,该公司经营规模已超170亿元,服务网络延伸至苏、皖、浙等14个省份,培养了55000多个优质乡镇会员店,覆盖了11000多个镇、50000多个村,与近5000万户农民家庭建立了联系和互动,带动30万人创业和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