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闿赵恒惕 谭延闿书法 谭延闿的楷书 谭延闿与毛泽东有何关系?

2017-06-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谭延闿跟毛泽东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其实谭延闿跟毛泽东曾经做过同事.在谭延闿跟随孙中山到广州办事时,毛泽东等中共代表居所就在其居住地附近.当时毛

谭延闿跟毛泽东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其实谭延闿跟毛泽东曾经做过同事。在谭延闿跟随孙中山到广州办事时,毛泽东等中共代表居所就在其居住地附近。

当时毛泽东还经常到谭延闿的居所找他,意在让他支持国共合作。谭延闿对毛泽东的前来也十分欢迎,双方相处也很愉快。后来毛泽东进入国民党当过国民党宣传部代理部长,与时任中央政治会议主席的谭延闿可以说是同事。

他与毛泽东的直接冲突,是在1928年的时候,毛泽东率军与朱德军队相逢井冈山。恰逢毛泽东想读《三国演义》补充军事知识,于是四下搜索。刚好谭延闿的老家就在附近,且他家中藏书十分丰富。于是就带队把谭延闿的老家给抄了,谭延闿事后得到消息十分恼怒,但远在他乡,也毫无办法。

真正引起谭延闿对毛泽东的关注,恐怕是后者在报刊上经常露脸、组织驱张运动时期。

毛泽东与谭延闿的直接冲突,则是在谭搞的"自治"运动中。对于省内"自治",谭是"首倡者",毛却是先行者。谭在1920年7月第三次主政湖南时,发出"祃电",认为"各省自治,为吾民共同之心理"。而毛泽东在驱张运动中的1919年9月,就于长沙《大公报》上发表文章,主张湖南独立,呼吁"湖南的事应由全体湖南人民自决之"。

然而,他们的出发点却是不同的,谭为的是解决南——孙中山的广州革命政权、北——北洋军阀执掌的中央政府之间冲突对湖南形成的压力,"本湘人救湘、湘人治湘之精神,拟即采行民选省长制,以维湘局",即以"自治"为挡箭牌,抵拒南北势力对湖南省政的干涉、甚至是挟持,以维护自己在湖南的统治。

毛泽东设计的则是建立湖南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表示"‘湘人治湘’一语,我们根本反对……我们所主张欢迎的,只在‘湘人自治’一语。

"后来,双方在这一问题上发生了冲突,打了许多口水仗和笔墨官司。但随着谭延闿上任半年便被赵恒惕挤出湖南,毛谭争论也就结束。也正是在这场斗争中,毛泽东认识了谭(包括后来的搞"联省自治"的赵恒惕)的本质。

毛泽东和谭延闿又做过"同事"。谭延闿后来追随孙中山,做了广州革命政权的建设部长、内政部长、秘书长,也赞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国共合作。

在广州东山地区,有一片别墅群,人称"东山花园洋房"。其间,有一栋房子叫春园。1923年,中共中央机关办公处一直设在这里。中共"三大"期间,包括国际代表马林和出席代表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都住在春园24号二楼。春园不远处有一座建筑叫简园,是谭延闿的公馆。据史料记载,中共"三大"期间,毛泽东曾多次到简园找老乡谭延闿,争取他支持国共合作。好客的谭延闿也就经常接待毛泽东。

在1924年1月下旬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到了1925年10月则出任国民党宣传部代理部长。此时的谭延闿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后来做上了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和国民政府代理主席,与毛泽东可谓"同朝为官"。

北伐军打下武汉后,作为"溶共主席"的谭延闿,在国民党二届中执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会议一开始,谭延闿宣布应补毛泽东、董用能等六位候补执行委员,并享有表决权"。为什么要补选毛泽东?说明毛一个时期离开了这个职务。后来,谭延闿倒向蒋介石,参加"宁汉合流",成为"反共主席",而毛泽东则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道路。

谭延闿的书法

有论者云:"先生临池,大笔高悬,凡‘撇’必须挫而后出锋,凡‘直’必直末稍停,而后下注,故书雍容而又挺拔。"

谭延闿的字亦如其人,其楷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竖画多用悬针法,起笔沉着稳重,顿挫有力,使人感到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一洗清初书坛姿媚之态,所不足者,少自家面目。其行书功深厚,变化灵巧,笔笔中锋,笔锋于纸能藏锋力透,有大气磅礴之势,虽是前清进士,但其书法绝无馆阁体柔媚的气息。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体的大家。被誉"民国至今,学颜者无出其右"。

谭的书风几经变化,弱冠时学赵松雪、刘石庵,继而师法鲁公行楷尺牍,兼学东武(杨肇),松禅(翁同龢),30岁专习颜书,参以钱南园笔法,以《麻姑仙坛记》为日课,平生得220通。1929年4月,谭在上海养病,其间就临了203通。

谭氏所临《麻姑仙坛记》锋藏力透,气格雄健,酷似钱南园,而笔画更为厚重,其雄浑较钱氏更甚,挺拔之气跃然于纸。其结构严正精卓,如贤者正襟端拱于庙堂,深得其神髓,令人钦佩。他写颜字主张"上不让下", "左不让右"。

谭氏学鲁公书之外,则泛滥百家,兼涉篆隶,40岁后居广州,于古法帖无所不临。极纵肆之奇,生平书学至此乃大变。谭延闿曾在1926年以行楷背临古帖诸如黄山谷、苏东坡、米襄阳、赵松雪、文衡山、祝枝山、董其昌诸家。谭临帖神速,笔画之工,人弗如也。

颜真卿楷书自从被米南宫批判之后,一直不很被重视,宋、元、明三代不出一个善写颜体的大家。清初基本上是董其昌书法的天下。直到清中叶刘石庵(刘墉)以及后来钱沣、何绍基、翁同龢等出,颜书才始得到复兴。但清代书法家多数还是写行草书,篆隶也颇有好手,只是规规矩矩的楷书尚不多见。

钱沣是一时名家了,学颜字得其神趣,气象浑穆。但横平竖直处时显板硬,不若鲁公之灵妙。即使如此,同时代及后世,楷书领域内,钱沣也是罕有其匹的。

楷书是能显示真功夫的,一点一画,稍有偏差,一望便知。而谭延闿尤以颜体楷书誉满天下。谭延闿可以说一生基本都在攻颜书。谭延闿善诗联,擘窠榜书、蝇头小楷均极精妙。书法作品兼有艺术和文物双重价值,国内民间所藏多集中于湖南。

中山陵半山腰碑亭内巨幅石碑上"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两行巨大金字,即为谭氏手书。

谭延闿在年少时,书法即受翁同龢的赏识,翁在给谭的父亲的信中道:"三令郎,伟器也!笔力殆可扛鼎。"于右任先生每论时人书法时必曰:"谭祖安是有真本领的。"马宗霍评其书云:"祖安早岁仿刘石庵,中年专意钱南园、翁松禅两家,晚参米南宫,骨力雄厚,可谓健笔。

"他的行书是将刘石庵与钱南园相互熔于一炉。其点画之丰满圆润、挥洒从容乃似石庵,而浑健苍劲,体势阔疏朗,气势夺人处又似南园。谭延闿是进士出身,入翰林院,有很高的学养。能巧妙地从前人书中吸收营养,从而形成了自己宽博温厚、含蕴性灵、雄健开阔的韵致。此谓百学不能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