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院周恺 天津法官创作法律小说《未来的法院》近日出版 以天津为背景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近日出版的法律小说《未来的法院》,以天津为背景,用乌托邦式的幻想手法,对中国未来的司法改革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新颖的手法、精巧的结构,在一向以严肃刻板著称的法律作品中独树一帜,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风格和方法。
小说中充满了作者对未来中国法院的理想和憧憬,处处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激情。但读者也丝毫无需担心它脱离实际,因为作者周恺并不是来自书斋的学者,而是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一名十几年来一直工作在司法第一线,有着丰富司法经验和切身感受的法官。同时,小说中关于天津风土人情的描述也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分外亲切。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来自上海华东政法学院的学生。他遇到了一个自称H5的人,得知世界上存在着一个“中国法院的实验场”。经过与H5的斗争,他获得了进入这个实验场看一看的机会。于是,接下来的几天里,他来到了2042年的天津开发区,来到了设在这里的“中国第一上诉法院”。
接触到了许多法官、助理、书记官和律师,与他们度过了愉快而又有些紧张的日子,了解到了有关司法理念、理论与实践、司法与舆论、死刑制度、法院组织、法官选拔、判决书写作、审判思维、庭审、调查事实等一系列的问题。
作者在书中通过主人公的奇异经历和穿插于其中的真实案例,将自己的司法理想充分表露。其中涉及的问题既有许多议论多年的热点、焦点问题,如死刑的存废、司法与舆论的关系等;又有作者根据自己的司法实践独立发现的问题,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法官选拔、审判思维、判决书写作等。
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则无不体现作者深沉缜密的思索。如,对于历来争论不休的死刑存废问题,作者就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至于穿插于其中的案例,都是来源于真实的案件,既有作者亲身经历的案件,又有近年来社会上的热点案件。在书中,作者对这些案件的处理不同凡响,甚至还将某个案件的判决书全盘搬出,以让读者切身体会公正的司法。
书中所提出的“情理司法”观念,尤其应当引起中国人的反思。法治难道就应该永远是冷冰冰的吗?怎样处理情、理、法三者的关系?这些更值得专业的法律人长久地思考……
作者周恺
作者简介
周恺,1972年生,天津市人,1995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随后进入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从事审判工作至今。现任该院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