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汝霖一生之回忆》
1·【P208:为何不满于府秘书长?】 2·【P210:“姑阴其名”,谁?】 3·【P41: 什么门?】 4·【P213: 陆子兴是?】陆徵祥 陆徵祥 陸徵祥1871年生,浙江吳興(今湖州)人,1884年就讀於上海廣方言館,後入北京同文館習外文,尤精俄文。
1893年奉派擔任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翻譯官。八國聯軍之役,其長官許景澄被慈禧處死,遂心生不滿。日俄戰爭事件後,在俄國憤而剪去髮辮。陸徵祥在俄結識比利時天主教女子培德女士,不顧使館反對,於1899年結婚。
由於陸徵祥能力出色,表現優異,仍在1906年升任中國駐荷蘭特命全權大使。武昌起義後,1912年1月3日陸徵祥聯合一些駐外使臣,電請清帝遜位。 1912年共和革命後,應總統袁世凱電命,從駐俄大使任所返國出任外交總長,並推動中國現代外交機構之改革,將清代「外務部」改為外交部。
6月任國務總理,9月辭職。1912年底出任駐瑞士公使,1914年底歸國。
1915年初復任外交部長,與外交次長曹汝霖,於2月-5月與與日本談判《二十一條》。1915年10月到1916年3月袁世凱稱帝其間,因國務卿徐世昌請假,曾短暫出任代理國務卿和正式國務卿職務。 1919年任外交總長,率領中國代表團參加巴黎和會,最後拒絕簽字。
陸徵祥貢獻卓著的是中國現代外交體制的建設。1912年10月8日國會通過的「外交部官則」,即是出自陸徵祥手筆。外交部內設「一處一室一廳四司」:秘書處、參事室、總務廳、外政司、通商司、交際司、庶政司,部長下新設一次長,四秘書,分管英、日、法、德相關業務,參事則負責法規與條約之研究草擬。
陸徵祥主掌外交其間,說服袁世凱同意廢除清代外務人員「保舉制」(由高官推薦外交人員)任用辦法,禁止他部向外交部「疏通」人事,堅持選拔「不鬧笑話之外交官」。
陸就職後另訂《外交官領事官任用暫行章程》,先將所有部內留任人員免職,再重新依照專業考核,凡無外語外事專業者不予授職,袁世凱之姪兒也因此離任,顧維鈞則甫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返國即被延攬入部。
至於外館,陸徵祥廢止了清代由大使統籌包辦使館人事與財政權的舊規,外館預算改由中央每年核撥決算,外館正式人員皆須經中央政府考核任命。
總括而言,民國時期軍閥混戰,中央各部專業化程度甚低,唯有外交部一枝獨秀,培養了不少傑出的外交官,為中國這一「弱國」爭取到較多利權,奠定了中國外交現代化的基礎,陸徵祥居功甚大。 陸徵祥最為熟知者是中日《二十一條》與《凡爾賽條約》的簽訂,因此導致的負面評價往往歸罪於他。
但實際的情況可能更為複雜。 一、據較為嚴謹的研究和報導指出,中日「二十一條」的簽訂,主事者是外交部次長曹汝霖。總統袁世凱直接施壓曹儘速簽約,而參與談判的陸徵祥則幫助取消了最為不利的第五條條款(關於二十一條,也有意見認為是日本施壓宣戰,袁世凱被迫接受部分條款)。
二、1919年率顧維鈞(駐美公使)、王正廷(廣州政府代表)、施肇基(駐英公使)、魏宸組(駐比公使)等人赴巴黎出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會(巴黎和會)。
由於山東問題爆發,日本堅持繼承戰敗的德國之權益,中國發生五四運動。戰勝列強不顧中國反對,接受日本要求。在中國國內巨大抗議聲浪與政府訓令下,中國代表團最終未能簽署和約,成為戰勝國中唯一未簽字者。
目前坊間流傳之認識是,陸徵祥在和會後期並未主持中國使團工作,因此抗拒簽署的正義表現多被歸功於顧維鈞。 由於陸徵祥夫人病況,陸徵祥和會後即辭去職務滯留比利時,照料病妻。
培德女士1926年病逝後,陸徵祥參加天主教本篤會,經過教會觀察培訓,成為修士,專心教會事務,二戰期間,幫助受納粹迫害之比國地方群眾,並曾推動抵制日貨之運動,為中國與盟國戰勝而祈禱,受教廷封贈為比國聖伯多祿剛城修道院榮譽院長。
1945年曾有中國記者至比國採訪陸徵祥,陸徵祥一方面對於曾替袁世凱簽署「二十一條」向國人表示懺悔,另一方面對中國取得對日抗日的勝利表示異常興奮感慨終於「在有生之年得見祖國一雪前恥」。
同時,陸徵祥對未來國情提出簡短而著名之警語:「弱國無外交」[1]。 1949年陸徵祥病逝於比利時,葬於比國布魯日聖安得魯修道院,與其教會同仁比鄰。 1912年陸徵祥內閣 1912年7月成立。
總理陸徵祥兼任外交總長、內務總長趙秉鈞、陸軍總長段祺瑞、海軍總長劉冠雄、財政總長周學熙,司法總長許世英,教育總長范源濂,農林總長陳振先,交通總長朱啟鈐,工商總長劉揆一(8月補任), [編輯] 1915年陸徵祥內閣 5·【P227: 钱何来?】 6·【P228: 云沛是谁?】曾毓隽(段幕僚,曾组安福系) 曾毓隽 (1876~1963年),字以烺,号云潭,祖籍长乐县,迁居闽县(福州市区)孝义巷。
早年就学于福建船政学堂,后被选送出国留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参加乡试,中举人,任知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奉邮传部委派,勘测川汉铁路线。宣统二年(1910年)冬,为段祺瑞幕僚,颇得赏识,被保荐为道员,升任邮传部参事。
中华民国成立,以北京政府陆军部任处长等职。民国5年(1916年),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敏隽被委为京汉铁路总办,升局长。翌年3月,参加作为段祺瑞政治工具的“中和俱乐部”。
同年7月,张勋拥溥仪复辟,敏隽任讨逆军司令部军需处处长。民国7年3月,受段祺瑞指使在北京安福胡同组织俱乐部,操纵新国会选举。8月,当选为新国会议员,出任国务院秘书。
10月,任交通部次长兼国有铁路督办。民国8年12月,任靳云鹏内阁交通总长。次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皖系失败,被通缉,逃进日本使馆,后转道日本返天津租界居住。民国13年,段祺瑞任“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敏隽复出为段的幕僚;段倒台后,随居天津。
民国27年,梁鸿志组织日伪“维新政府”,要其参加,敏隽潜逃香港。1963年病逝。 7·【P250: 罗文干事。桂莘是?】 前者疑为罗文干(曾三次入狱的外交总长)。
羅文干 (1888年-1941年),字鈞任,廣東番禺(今廣州市番禺區)人。民國政治家。 早年留學英國牛津大學學習法律,宣統元年(1909年)畢業獲法學博士學位,回國後評為留學生最優,賜法政科進士,任教於北大,與胡適交誼甚篤,自命為「有職業而不靠政治吃飯」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
1912年在北洋政府歷任檢察長及司法、財政等部長。籌安會成立後,羅以檢察長身份參劾籌安會為組織非法。1915年辭職南下,參加反袁。
1921年12月復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1922年1月改任大理院院長,同年9月任王寵惠內閣財政總長。 1922年11月18日因訂立《奧國借款展期合同》,被眾議院議長吳景濂告發受賄被捕,蔡元培憤而辭職,並導致王寵惠內閣辭職,史稱「羅文干案」。
次年6月無罪釋放。當時顧維鈞被攝政國務總理高凌霨任命為外交部長時也曾表示,羅文干案不澄清,絕不上任。 1928年被聘為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公署顧問。1931年擔任國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長,1932年兼外交部長等職。
1932年5月審判共產國際特工牛蘭夫婦事件中,反對宋慶齡、蔡元培保釋被告。1933年5月,在《塘沽停戰協定》簽字後,呈請辭職,經蔣介石挽留,直到12月2日,最終辭去外長職位。
1934年10月又辭去司法行政部長職務。之後,在西南聯大教授《中國法制史》。1941年10月,在粵北樂昌縣城,因惡性瘧疾不治身亡,享年53歲。 后者为中国建筑学创史人——朱启钤,一字桂辛。
【朱啟鈐】 (1871年-1964年2月26日),字桂辛,晚年號蠖公。中國政治家、實業家、古建築學家。 祖籍貴州紫江(今開陽縣),生於河南信陽。其姨夫是軍機大臣瞿鴻禨。拜徐世昌義父。
光緒舉人。曾任清末京師大學堂譯學館監督、北京外城警察廳長、內城警察總督、蒙古事務督辦。民國時期歷任京浦鐵路督辦、交通總長、內務部長、代理國務總理。 1914年主持創建中國第一個公園:北平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創建中國第一所博物館:故宮古物陳列所(後併入故宮博物院)。
1915年底任袁世凱稱帝大典籌備處處長,主持拆正陽門瓮城。1916年帝制失敗後隱居在天津英租界。1917年參與經營中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和中興輪船公司。
1918年任安福國會參議院副院長,發起國人開發北戴河等工程。 1919年初退出政壇,致力於社會公益活動以及對古建築的研究。1930年創辦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學術機構——中國營造學社;同年被張學良委任為北平市長(未就任)。
1964年2月26日病逝於北京,享年93歲。 家庭 其二女朱淇筠是外交家章文晉的母親。 其六女朱洛筠是張作霖次子張學銘的妻子。 其九女是吳俊升的兒子吳泰勛的妻子。
其孫朱文榘任天津市商會主席、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朱文相任中國戲曲學院教授、院長。 著作 《中國營造學緣起》 《中國營造學開會演講詞》 《元大都宮苑圖考》 明 計成著 《園冶》 朱啟鈐校譯 元薛京著 《梓人遺制》 朱啟鈐 劉敦楨校譯 《存素堂入藏圖書河渠之部目錄》 《哲匠錄》 朱啟鈐 劉敦楨 8·【P325: 张自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