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健苏州高新区 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徐美健在区党政联席会议上的主持讲话
在区党政联席会议上的主持讲话提纲
(2016年10月10日)
徐美 健
根据会议安排,我结合当前工作,就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讲三点意见:
一、要迅速凝聚起增强优势、争先进位的强大合力,加快迈向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市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推动苏州高新区跻身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区党代会也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实干再创辉煌,加快迈进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我们要按照市委要求和区党工委的部署,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的热潮,全面形成争先进位的强大合力,齐心协力推动高新区向“第一方阵”迈进。
一方面,要增强优势、打造特色。9月22日,市委周乃翔书记在全区领导干部会议上,对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出增强“四个优势”的要求(科技创新优势、生态环境优势、民生保障优势、团结协作优势)。
要按照周书记的讲话精神,切实践行新理念,系统、深入地思考高新区未来增强优势、彰显特色的路径选择,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优势,在国家级高新区建设上争先进位;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优势,在打造高品位城区上提档升级;不断增强民生保障优势,在提升群众幸福感上务实有为;不断增强团结协作优势,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上齐心协力。
要按照区党代会的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动摇,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更具影响力的自主创新示范核心区、更具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更具吸引力的生态文明先导区、更具辐射力的国际化新城区,努力在科技创新、城乡一体、生态文明、改革开放、人民生活等五个方面走在全国高新区前列。
另一方面,要明确目标、争先进位。“十三五”时期,苏州市提出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体到高新区来说,就是要“跻身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是我们迈向“第一方阵”的标志性指标。
从科技部最新公布的高新区排名看,我区综合评价是19名,工业园区是第9名。按照区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十三五”时期,我区综合排名每年要前进1位,一些靠后的分项指标每年要提高5-8位,2020年综合排名进入全国高新区前15名。
实现这个目标,有难度,也有条件。我们要认真研究《国家高新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深入学习借鉴上海、深圳、苏州工业园区等先进高新区的发展经验,把综合指标体系琢磨透,找出存在短板和不足的原因,细化各项对策措施,探索一条具有高新区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确保争先进位目标如期实现,努力建成一个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在“强富美高”前列、惠及全区广大人民群众、具有高新区特点代表高新区质量的小康社会。
二、要迅速形成拼抢当前、冲刺全年的强劲攻势,确保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
现在离年终仅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要坚定不移完成。一要确保各项指标如期完成。认真对照市下达的各项指标和区党工委、管委会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高度关注周边先进地区发展情况,加快工作进度,力争能早则早、能超则超。
尤其是固定资产投入、进出口、到帐外资等经济指标,以及高新技术企业、领军人才等主要科技指标,要重点关注、强化跟踪、确保完成。二要确保重大项目按时序推进。年初确定的80项重点项目和20项实事工程要作为工作的有力抓手,一切跟着项目走,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紧扣序时进度,脱幅的要抓紧查找原因和薄弱环节,细化工作举措,强化领导责任,强化部门联动,强化督查考核,加快工程建设,确保按时序推进。
三要确保换届工作风清气正。细致深入做好区镇两级人大、政府换届及区政协换届工作,领导干部要带头讲政治、讲大局、讲纪律、讲规矩,严格服从组织安排,以平常心对待“进退去留”,体现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本色和风范。严格换届纪律,认真执行“九个严禁”要求,加强宣传教育,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换届风清气正。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信访稳定工作,确保换届节点时期社会稳定。
三、要迅速开展调查研究、对标找差攻坚行动,及早谋划明年工作思路
7月7日,省政府在南京召开全省高新区对标找差工作会议,动员各高新区深入推进对标找差、争先进位各项工作。从现在起,我们将开展为期一个半月的调查研究、对标找差攻坚行动。各级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对照周边先进地区,对照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要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措施。
11月份下旬,我们将召开全区领导干部务虚会。届时,请区四套班子领导、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交流研讨。重点围绕以下十个方面:
1.如何推进产业科技创新,提升现有产业层次。高新区工业基础较好,服务业发展的势头也不错。但总的来看,作为实体经济重要内容的制造业,一方面,以外资为主、出口为主、加工制造为主,对外依存度比较高,2015年,高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881亿元,其中外资企业完成2291亿元,占比近80%,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支撑力不足;另一方面,很多企业仍然处于高端产业的低端环节,据科技部公布的《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指标》,我区工业增加值率为14.
79%(2016年公布的为2014年数据,下同),全国平均值为20.88%,在全国115 1(苏州工业园区)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列第92位;人均增加值为18.3万元,全国平均值为29.
6万元,位列全国第85位;技术服务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为0.21%,全国平均值为5.06%,列全国第48位;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不明显。针对上述短板,我们要重点思考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定位问题。
市党代会明确提出:“分类指导、重点支持每个板块发展1~2个具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的高端产业,努力将之培育成为未来的优势主导产业。”我们要深入思考如何瞄准国际行业标杆,提升现有产业层次,做强高端制造业,做优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行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培育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
二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问题。开发建设24年来,高新区打造了一批创新载体,集聚了一批创新企业,吸引了一批创新人才,一度成为全国高新区发展的一面旗帜。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高新区的异军突起,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也愈加明显。我区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列全国第32位,苏州工业园区列第16位,无锡高新区列第28位。
其中,内资控股企业万人当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14.2件,全国平均值为27.8件,位列全国第55位;企业利润率为3.72%,全国平均值为6.63%,位列全国第89位;高新技术企业数占企业总数为26.
43%,全国平均值为33.13%,位列全国第55位,这些指标上的差距,核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如何抓住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契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整合现有的创新载体和人才资源,加快发展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系统,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资金链“多重融合”,是新时期高新区增强科技创新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问题。
三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后劲问题。有效投入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和主抓手,是经济发展后劲的主要来源。我以前在张家港经常强调:经济工作以全力加大有效投入为主线,城镇建设以全力推进城乡一体为主线,社会事业和民生福祉等工作以全力增创特色亮点为主线,这个道理现在看来依然适用。
2015年,高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8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仅有176亿元,占比约3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全市10板块中仅仅超过相城区(500亿元)和姑苏区(212亿元),占全市比重不到一成,有效投入总量小、占比低。
据科技部公布的《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指标》显示,我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位列全国第25位,工业园区为22位;其中,企业数量增长率为4.
5%,位列全国第72位;企业上缴税收总额增长率下降3.3%,全国平均值为增长19.5%,位列全国第94位。如何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一着不让地加强项目建设,有效务实地开展招商引资,培育规模型、旗舰型企业,强化发展后劲,激活发展活力,特别是如何量质并举,在项目开拓、旗舰项目招商上采取新的思路,形成重大项目引进一批、开建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态势,是推动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如何提升功能品质,建设国际化新城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高新区拉开了城市建设框架,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质得到提升。但是,高新区滚动开发模式给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带来较大挑战,特别是与周边的工业园区、张家港等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苏州建设“融古铸今、充满活力、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格局中,我们要思考如何围绕这一阶段的新特征、新变化和新要求,对接大战略、体现新理念,“近学园区、张家港,远学日本、新加坡”,高水平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重点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水平。
重点思考如何发挥好城市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把握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加快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各类规划的协调衔接,促进“多规融合”。
二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大交通建设水平。重点思考如何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公路、水路、码头和岸线等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强化城市轨道交通、有轨电车等统筹对接,构建大交通格局。
三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重点思考如何优化城市布局,完善空间结构,提高功能品质,以更多的精品力作,形成科技、生态、低碳、人本等特色鲜明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价值;如何加强城市设计,挖掘高新区文化内涵和城市精髓,传承和彰显特有的山水风貌、地域特色、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等“基因”;如何下大力气改善城区后街背巷、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等环境面貌问题,切实解决脏乱差等突出问题。
3.如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美丽宜居新天堂。高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在新的形势要求下,我们要思考如何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系统地保护好水、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和资源,守护青山绿水,留住蓝天白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确保当前发展的同时,又为今后发展留下空间。
譬如说水资源方面,高新区东枕运河,西临太湖,中间河道纵横,山水相连,坐拥25公里太湖岸线、20.
5公里京杭运河、300多条大小河道,水资源十分丰富。但现状是高新区水特色并没有充分发挥,区域内部基本“看不见水”。如何进一步创新思路,围绕截污、清淤、活水、保洁等环节,系统规划做好“水文章”,建好“水景观”,让“观水、近水、亲水、傍水”元素更多融入城市,共同维护“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一篇值得做的大文章。
4.如何传承和弘扬文化优势,促进文化与城市、科技、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高新区文化底蕴深厚,传统的太湖文化、运河文化、民间工艺文化与现代的创新创业文化都具有丰富的资源。一要深入思考如何促进文化与城市融合。
把历史文化发展放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高度加以统筹规划实施,与城市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把文化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城市综合发展优势;深入研究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方向、城市精神以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联,走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时代特点的发展之路,形成全体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要深入思考如何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注重发挥文化创意与科技的相互促进作用,注重历史经典产业的挖掘整理和创新提升,以科技的手段推动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有效提高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抓手。
三要深入思考如何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充分发挥历史人文和山水资源的独特优势,推动旅游产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特色旅游产业,创新举措促进文旅融合。
5.如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创建群众认可的文明城市。创建文明城市是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为基础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文明程度的集中展示和反映。如何从战略高度来看待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常态长效,要重点研究三个问题:一是如何通过创建提升全社会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推进人的素质现代化,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养;二是如何让群众在创建中共享发展成果,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创建带来的实惠和好处;三是如何做好法治建设推进者和践行者,为城市发展创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6.如何破解土地、人才等瓶颈制约,打通发展的“肠梗阻”。一是如何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土地资源既是底线约束又是短板问题。一方面,根据目前省市下达的规划指标测算,至2020年我区实际可用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仅为0.
34万亩,经“两规融合”分析,届时我区需新增建设用地空间2.8万亩,缺口达2.46万亩。另一方面,高新区宝贵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并不高,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破解土地瓶颈,在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盘活存量、增减挂钩等方面深挖潜力。
拆迁安置是破解土地瓶颈的重要途径,高新区拆迁和安置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如何加强政策协调,坚持依法规范操作,加大拔钉扫尾力度,使拆迁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如何加快动迁安置房建设,提升建设和管理水平,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二是如何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今后区域竞争最主要的就是人才竞争。高新区人才总量在全市处于前列,但是真正能够促进发展的 “高精尖缺”人才仍然缺乏。就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来说,截止2015年,高新区是38人,工业园区是118人,昆山是102人。
有限的政策资源,具体怎么匹配来引进人才,以人才链对接产业链,以服务链优化创新链,要很好地研究。同时,人才资源内部也有一个结构调整的问题,如何提高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管理效益、创新效益、产出效益,值得认真思考。
7.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幸福美好家园。近年来,高新区对区域协调发展高度重视,通过不懈努力,在缩小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方面有较大进展,但从全局看,还要继续努力。一是如何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的问题。2015年全市村均收入776万,工业园区1402万元,高新区702万元。
从高新区来看,村均收入最高的达到2492万元(狮山街道的万枫社区),最少的只有261万元(镇湖街道的西京村),差距还很大。要深入研究如何把发展村级经济,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中之重,围绕提升西部薄弱村的造血功能,深入研究村级内生型经济发展问题。
二是如何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的问题。高新区通过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实事工程,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不断缩小,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和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要深入分析城镇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认真研究如何统筹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乡公共资源统筹配置水平,提升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形成均等优质、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是如何促进居民持续增收的问题。促进居民持续增收始终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核心要求。2015年高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265元,增长8.
4%,与工业园区(超过5.6万元)等先进地区还有不小差距。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认真研究如何根据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推动“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特别是发展基础薄弱、“三农”欠账较多的西部和北部地区,要深入研究如何鼓励农民充分利用沿太湖真山真水资源和刺绣、玉雕、关席等传统文化工艺,打造特色小镇,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8.如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高新区要顺利实现迈进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目标,必须首先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走在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这里面有三个问题要重点思考。一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高新区干部总体上是敢闯敢试敢担当的,并在一系列大事难事急事上经受了检验。面对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在提振“精气神”方面,如何推动全区干部继续保持争先率先、创新突破的进取精神,毫不退缩、迎难而上的昂扬斗志,持续攻坚、务求必成的工作韧劲;在调动积极性方面,如何让埋头苦干、一抓到底的干部挺直腰杆,让锐意进取、敢破敢立的干部脱颖而出,更广泛地保护和调动干部队伍积极性;在干部队伍结构方面,如何优化干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提升各级干部能力素质,都是亟需关注的问题。
二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基层基础始终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近年来,高新区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基本队伍和基层基础工作,基层党组织基础得到夯实。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要深刻吸取历史教训,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在为民服务中凝聚民心民力、彰显政治优势。
再一个就是党员教育的问题,如何在基层组织建设当中,把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真正做到位,做出亮点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这一方面,还有很多文章可做。三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长效机制建设。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正逐步从侧重遏制,走上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的轨道,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认真思考如何解决诱发腐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消除制约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的深层次因素,从制度上、体系上建设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体制机制。
9. 如何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的内生活力。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要靠理念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在开发建设初期,高新区“精简、高效”和“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机制,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形势下,要深入思考如何建立适应区域特点和时代要求,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转变政府职能与激发市场活力的有机统一。要立足于高新区实际和未来发展,深入思考人大、政协、人民武装、群众团体等如何充分发挥新优势,探索新路径,开创新特色,形成新品牌。
10.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稳定、公共安全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这方面上出了问题,我们各项工作所付出的努力都可能付之东流。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任何时候都忽视不得、麻痹不得、侥幸不得。
一是要认真研究怎么样来维护社会稳定。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攻坚阶段,长期积累的问题可能会逐步显现,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仍比较集中,群众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新的网络工具日益发展,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问题呈现多样化、多变性趋势,处理不好小事可能变成大事,局部问题可能带来全局性影响。
我们要深入研究如何着眼于源头治理,完善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二是要认真研究怎么样来防范公共安全领域风险。我区制造业发达,企业装备复杂、劳动密集、易燃易爆等危险因素多,安全生产风险时刻存在。如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完善隐患排查整改和危险源监控,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防范体系,构建有利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效机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今天我们出了十个大的题目,一些大的题目中还有一些子课题,目的是引导大家在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各自工作实际,带头调查研究,带头深入基层,到困难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了解情况,找到解决短板问题的正确办法,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11月下旬的务虚会上,我们将共同见证大家的调查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