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鸣九小王子 柳鸣九谈《小王子》 召唤一切于童心审判台前
柳鸣九的10岁小孙女柳一村为《小王子》所绘插图。
1944年7月31日,圣埃克苏佩里驾驶一辆P-38型的闪电式战机,从科西嘉岛飞往法国南部的萨伏伊地区进行长途航拍侦察任务。下午2时30分,原定四小时结束任务的他迟迟未能返航,永远地消失在了天空中。他笔下的小王子曾说,情绪格外低落时,喜欢看日落,“有一天,我看了四十四次太阳下山!”而这一年,圣埃克苏佩里恰好44岁。
1979年3月,《小王子》的译文第一次出现在了中国的《世界文学》杂志3月刊上。同年10月,商务印书馆便推出了法汉对照的完整译本,从此打开了《小王子》在中国经久不衰的热销潮和翻译之路。据不完全统计,《小王子》已有70多个中文译本,而今依然被不断重译,并被搬上了剧院和大银幕。这本被称为除《圣经》以外翻译版本最多的书,在全世界的累计销量已超过了两亿册。
十年前,著名的法国文学研究权威学者柳鸣九,以“送小孙女柳一村一个礼物”为目的,翻译了《小王子》,初版的内封就有“为小孙女艾玛而译”这一题词,艾玛是美籍小孙女的英文名。如今,小孙女在美国健康成长,从小爱读书、喜绘画,画得越来越好。于是,柳鸣九与出版社共同策划,将他为小孙女而译的《小王子》,由小孙女本人配画,完成了二柳双组合本的新版《小王子》,即将于8月初问世,为此,新京报记者对柳鸣九进行了专访。
“让她永远记得她的祖父,这是我的凡俗之心”
柳鸣九是我国著名的人文学者、外国研究界公认的权威专家,在法国文学史研究、文学理论批评、文化散文写作、文学名著翻译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在去年出版的十五卷《柳鸣九文集》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文化散文与生活随笔。
前者富于知性、品位儒雅,是公认的学者散文。而在那些充满幽情默趣的生活随笔中,最重要的主角,就是小孙女。比如他写《小蛮女记趣》——“她胃口极好,‘开饭时间’稍迟了几分钟,她就急得两脚直跺,吃饱喝足之后,常舒叹出一口气,似乎在感慨每顿饭菜来之不易”。
事实上,“小蛮女”在美国出生与成长,很少有与祖父相见的时间。这种远隔重洋的亲情之念,是他把翻译《小王子》作为一件礼物的主要原因。
此次的新版《小王子》,是中法英三语对照本。作为法国文学研究家的柳鸣九,当然深知原作者为《小王子》所作的插图本身所具有的文史价值,因此,法文部分仍保持了作者的原插画。而关于另行配画问题,柳鸣九认为,童话本身就是最为简约、最有包容性和伸缩性的框架与形象载体,它容纳得下人们尽可能广泛的思考与诠释、丰富的想象与补充。
为经典作品配图插画,本身就是增添一种理解和诠释的途径,有着独特的人文价值。何况,配画的是一个有童心的小女孩,而童心正是《小王子》的作者所特别向往与特别推崇的。
柳鸣九以他惯有的真诚,坦率地说,“最直接的目的很凡俗”,“不外是让她记得她自己的祖父”。但是,作为一个出色的人文学者,他当然又会有他的人文考虑。在记者看来,小而言之,是他所说的,“是要让小孙女有一次实践的始终过程,有一次完满做成一件事的经历”,以培养她的品质与能力。
大而言之,则是他所说的:“期望自己的小孙女成为一个能充分理解《小王子》的人、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成为一个能思索世界上形形色色事物并保持清醒意识的人、成为一个关怀这个世界并能做出自己一份贡献的人、一个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但又能面对各种复杂事物的人。”
“一本迟到的杰作”
“我必须在我所写的里面寻求真实的我,从我所想看和所看的里面寻求细心谨慎、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圣埃克苏佩里在评价自己的创作时说道。而这与柳鸣九身上那种求真、严谨之气暗自扣合。柳鸣九的文字,无论是学术论著还是散文,从不谄媚与隐恶,充盈着一股浩然之气。
他最爱的两个意象是“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和“思考着的芦苇”,前者悲壮而深沉,看似苦役,却充满着行动的乐趣;后者轻灵而易损,看似脆弱,但充满了思想的魅力。二者相互交叠,共同构成柳鸣九的学术品格和心性追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人人手中都抱着一本《萨特研究》,萨特的翻译和引进掀起一股存在主义热潮,而柳鸣九正是这本书的编选者,因此有着“萨特研究第一人”之称。改革开放后,他“首先要读的是纪德、莫里亚克、萨特、加缪等这些体积庞然、名气更响的大块头,还来不及把目光投射到圣埃克苏佩里身上”,所以尽管熟谙法国文学作品,但《小王子》对他来说确乎是“一本迟到的杰作”。
他认为一个天真可爱的主人公、简略明了的人物关系搭配明快的故事情节,赋予了《小王子》既美丽动人又隽永深邃的特质,堪称人类文库中一块精致的瑰宝。
“在儿童文学中,它是想象与意蕴、童趣与哲理两个方面最齐备并结合得最为完美的范例”。但他坦率地承认,他对《小王子》也有过“有眼无珠”“失礼行为”,那就是多年前他在主编《F·20丛书》时,收入了圣埃克苏佩里的另外两部代表作,而没有将《小王子》收入。
柳鸣九极其赞赏《小王子》中宏大瑰丽的想象力。“一个稚嫩柔弱的小男孩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之中,独自居住着、料理着一个小小的星球,这大概要算是任何童话中最辽寂、最宏大、最瑰丽的一个想象了”,这不仅比一般童话王子、公主与城堡的境界要广博得多,还具有了可贵的全球化胸怀。
他的活动空间是整个宇宙,这样的想象力在二十世纪之前的人类中是很难具有的,“只可能出自圣埃克苏佩里,这样一个惯于从一万公尺的高空俯视地球的职业飞行家所特有的高远胸臆。”
人类生存状态的普遍缩影
“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在它的某个角落隐藏着一口井”,小王子天真地说道。书中的“我”的坠机经历,是源自作者的真实经历。圣埃克苏佩里的飞机曾经坠毁在了埃及沙漠中,他和助手靠着仅能维持五个小时的干粮存活了三天。
被经过的阿拉伯商队救起以后,他所体验到的濒死的孤独、绝望和对人与人关系的思考,都成为《小王子》成书的重要素材。后来,他在不同场合强调,“这是一趟性灵之旅。经过磨练,人会变得更坚强,而种族、语言、宗教的藩篱也彻底消失”。
而这,恰恰也是柳鸣九在翻译此书时格外看重的一种思想魅力——“全球意识”。小王子的经历,客观上打破了星球之间的藩篱,成为人生存状态的普遍缩影。小王子的那种寂寥和落寞、嘤嘤求友的需求都是圣埃克苏佩里所要传达出来的人类感受。“他这么普通,与你没有距离,但又这么特殊,与你遥不可及,足以使人‘总是沉没在悲苦的思念之中’”,柳鸣九说。
小王子从星星到沙漠,一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国王、酒鬼、商人和点灯人,他们对每一种拥有具象形态的事物都漠不关心,国王关心土地、臣民,却从未走下王座去感受大地;商人关心“星星的数量”,却从不抬头望一眼灿烂的星空……他们被牢牢束缚在“观念”的桎梏中,未察觉生活的意义恰恰在于生活的本身。
柳鸣九说,《小王子》的叙事结构与西方“流浪汉体”小说极其类似,但圣埃克苏佩里将儿童视角的纯净与大人世界的古怪对比,从而反省生活的意义在于生活本身。
这实际上是作者对二十世纪人类的生存状态、行为方式加以审视和评价——把一切都召唤到天真纯洁的童心审判台前,检验其是否合理。“我希望我的孙女将来是善于思考这类严肃问题的人群中的一分子。《小王子》将来该会成为可供她不断咀嚼、不断回味的一个童话故事”,柳鸣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