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菜人哀 岭南文化巨人屈大均
在岭南灿若群星的文学家、思想家中,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史学家、诗人、学者屈大均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他以自己独特的个人品格,守制不移的民族气节。用尽毕生精力和心血,以为后世留下的400万字的鸿篇巨制,成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它的学术价值、史学价值必将会被人们了解重视。
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世居广州番禹思贤乡。父亲屈宜遇,是一个通过自学成才的民间医生,他医术高明,医活数百人,所得诊金全部用来买书。他对儿子说:可以没有田地,不可没有书读。
父亲的爱好很多,弹琴、看书,经史子集医书是经常看的。屈大均是家里三个儿子中的老大,父亲对他要求很严,每天必定要看三十页书,还要写文章。到十四五岁时,他已经写得一手令乡邻惊讶的好文章。年少时,到广州海幢寺,天然法师被他的不同流俗的英特之气所吸引,推荐到硕儒名师陈邦彦的粤秀山学馆读书。
陈邦彦教书不同流俗,不但学经世致用的经史子集,还学武艺和兵法。屈大均后来回忆在此读书的情景“忆昔从师越秀峰,授书不与经师同。捭阖阴谋传鬼谷,支离绝艺学屠龙。”打下了扎实治学基础,立下屠龙的雄心壮志。16岁时补南海生员。
出游廿年 复仇梦碎
屈大均生活在清朝取代明朝的血雨腥风的改朝换代乱世,清兵追打即帝位的明永历帝,永历帝逃往桂林,兵荒马乱之际,父亲病重,叮嘱他:以后“不仕无义···洁其身,所以存大伦也,小子勉之。
”屈大均不满18岁的时候,业师陈邦彦起兵反清,屈大均随师率领一对人马与清军战斗。后陈兵败,被清军抓住严刑拷打,腰斩于广州。屈大均冒着生命危险,收敛乃师遗骸。1650年,清军攻陷广州,开始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广州七十万人死于非命,清军所到之处血流成河,人头滚滚。第二年,广州又遭饥荒,屈大均悲愤的写下了《猛虎行》《菜人哀》,令人惨不忍睹。
国恨、父训、师仇,使屈大均在心里埋下了与清朝势不两立的仇恨种子。他一生以匡复明朝为己任,终生为反清复明呐喊。为避祸,他在番禺圆冈乡雷锋海云寺为僧。期间游历了江西庐山,惠州罗浮山。
归住广州海幢寺。结识江南诗文大家朱彝尊,以和尚身份为掩护从事反清大业。1657年秋天,屈大均北上寻访被流放的师兄函可。实是为刺杀清朝要人,在《出永平作》诗中写到:“断绝别亲友,成败俱不还。诛秦报天下,一死如泰山。
”混进沈阳故宫,窥探形势,结果被捉。守卫看他一副文弱的样子,不信是刺客,放他走了。之后他入关南返,遍游吴越,结交反清遗民。与魏、祈斑孙、祁理孙等联络海上之师,参加郑成功和张煌言的军事行动。
直到1662年,永历帝被吴三桂所害,希望化为泡影,才南归回家。奉母尽孝。他在诗中写道:“五岳难游遍,归来复闭关。只因恋慈母,不忍住深山。草长多麋鹿,江清有白鹇。物情皆慕侣,吾亦倦知还。”表达了他的希望后的失望心情。
1665年,屈大均再次北上,到金陵,游嘉兴,与友人到陕西,在密友李因笃等人的安排下,娶西北女子王华姜为妻。王华姜父亲是明朝将领,与清军战败后跳楼殉国,王华姜国色天香,骑马射箭、琴棋书画无所不会,此时的屈大均已经年近不惑,两人共有反清大志,国恨家仇志同道合。只可惜两人在一起生活只有四年,王华姜南归水土不服病逝。屈大均做悼念亡妻的诗,感人至深。
“零落香魂去不回,黄泉应上望夫台。
他生不愿为夫妇,但作罗浮蝴蝶来。”
和朋友的诗集在一起,编成《悼俪集》百余首。后娶黎氏。
1673年,清廷撤三藩。吴三桂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率兵30万反清。改国号周。屈大均又一次北上。经清远、英州继湖南入吴三桂军中,监军桂林,不久察觉吴三桂野心,辞去。在南京避祸,三藩平,在友人的斡旋下,得于1681年回广州在广东参议督粮道耿文明官署处设馆。
从1682年起,郑克塽以台湾降清。屈大均为之奔波的二十年努力无果而终,知道清朝的统治已稳固,明朝的余孽全部剿灭,他足迹再也未出岭南。开始于著述。
守志不移 遗民终生
屈大均三次出游,行程几万里,每到一地,结交文人学士,吟诗唱和,访明朝遗老。一方面为了寻求同道者共谋反清大业,另一方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收罗遗闻轶事,他说:“每恨僻处岭南,图书鲜少,徒欲万卷,咸披不得,百城常拥,面墙而立,欲信无征。
”“遍购群书,广借藏轶,勒完五经之私本,更载诸史之大成。与足下辈三四人,日夕偏摩,迭相参订,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乎?”他曾与朋友祈理孙家中读书五个月不下楼。
没有放弃考订学术的机会。每到一地,饱览祖国山河,凭吊古今遗迹,增长了知识。在北京,他凭吊故宫,凭吊文天祥祠,在崇祯上吊的海棠树前“拜服而哭”。在大泽乡想起陈胜吴广,过魏都,回忆张良刺秦,过垓下看楚汉决战遗址,走济南,游曲阜,谒孔林,游大禹陵,记碑刻石铭。屈大均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博闻强记,这些见闻,为晚年居家写作积累了大量资料。
屈大均广交天下朋友,主要是明朝遗民,屈大均多半是以文会友,像朱彝尊对屈大均推崇备至,“予友屈翁山为三闾大夫之裔·····然三闾当日,方叹国人之莫知,今海内之士,无不知有翁山者······翁山吊以幽凄戾之音,髣髴乎九歌之旨。
世徒叹其文字之工,而不知其志可悯也。”“翁山之诗,祖灵均二宗太白。”龚自珍在《夜读<</span>番禺>书其尾》:“灵均出高阳,万古两苗裔。郁郁文词宗,芳馨闻上帝。”与钱谦益,与顾炎武,与周亮工,王士祯等名享四海之人,都有交谊。是因为屈大均不但文章惊采绝艳如三闾大夫屈原,人也有三闾屈原之志,与日月争光。受到同时代大家推崇。
对于自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气节,这个信念为什么这样执着,屈大均自己说:“一二逸民伏处草茅,无关于天下之轻重。徒知其身之贫且贱,而不知其道指博厚高明,与天地同其体用,与日月其周流,自存其道,乃存古帝王相传之天下之无穷也哉,嗟夫,今之世,吾不患夫天下之亡,而患夫逸民之道不存。
”给自己做遗民和遗民存在的意义做出关乎天下兴亡的价值判断,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坚守的理由。他终生践行自己的理念,终身不仕清朝,两广总督吴兴祚两次请他做官,他婉谢了。最后,吴兴祚赠给他37亩沙田,以补充生活之需。
最初在1666年去华山时,屈大均就有以仿效首阳山伯夷叔齐全节隐居的念头,因母亲健在,生活无着,时局也使他未能放弃复国的努力,但1684年,康熙23年甲子黄河浊水变清,“黄河清,圣人出。”天下太平。朱明王朝再无再造的可能时,在思想深处他真正的隐居了。
鸿鹄奋翼 巨笔立言
屈大均晚年在家乡著述,遗留下400万字的各类作品,其中诗词一千多首,散文代表作有《皇明思潮成仁录》《广东新语》《广东文选》《翁山文外》《翁山诗外》等。
屈大均的诗名“未出梅关人已香。”最早由朱彝尊带回江南。就其内容来说,文如其人,屈大均如燕赵豪杰,慷慨悲凉外,充满英雄豪气,屈原忠君爱国情怀已融入了他的心怀,他自己的居所叫祖香园,建有“骚圣堂”,挂“三闾大夫”像。
“念乱忧生·····每多故国之悲。”也有李白的大气磅礴,“英雄耻割据,拂衣游江湖······萧曹刀笔吏,项羽乃匹夫。”他以神龙、潜龙、蛟龙、苍龙自比,“真龙自昔兴三户,威风何须历九州。
”他相信“王霸雌雄一笑中。”有时看自己飘忽江湖,反清复明壮志难酬,也有“自诩为鸿鹄,何时奋翼同。”的悲叹。屈大均崇尚古代英雄豪杰,在作品中效法赞叹:“长见张子房,小弟周亚夫。肝肠剖出如日月,泰山一诺堪捐躯。
”诸葛亮威震华夷,:“终古英雄客,看碑泪泫然。”范蠡在屈诗中出现较多的形象,对他的功成身退、经商致富、风流美人,表示平生所慕。“风流谁似大夫长。”屈大均诗歌的主题是他不甘驯服满清的统治及兴复朱明的大志。留下了许多浩然正气充塞其间壮怀激烈诗句,如“汉贼由来不两立,男儿岂必封侯王。”翻开它的诗作,都会为他的豪气所震撼。
《皇明四朝成仁录》是一部传记体历史著作,记载了从崇祯至永历32年遍及全国抗击清军而死国的仁人志士。人物传记有137人,有姓名有事迹有事迹不知姓名者,有700多人。或死于农民起义,或死于抗击清军。
上至官吏,下至生员,平民百姓,僧道乞儿,只要在反清斗争中坚持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以自己亲历,都为之立传。其中百川桥乞儿临死前在桥上题诗:“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奔逃,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用屈大均的话说:“得死其所,我皆著之于篇。”给我们留下了明末清初社会社会变化的情景。
《广东新语》以语为篇,共28语,分,天、地、山、水、石、、神、人、女、事、学、文、诗、艺、食、货、器、宫、舟、坟、禽、兽、鳞、介、虫、木、香、草、怪。28卷较系统的记述了广东的天文地理,经济物产、人物风俗,是研究认识广东古代社会生活、历史轨迹、文化状况的重要资料。
屈大均知识渊博,书中所及之事,经过考辨,有三分之二是有关民生方面,科技方面占全书68%,有十万字属于农业方面的。堪称一部广东大百科。
与一般的地方志不同,里面揭露当时朝廷统治阶级剥削及苛政暴行,书中有借古喻今借物言志之处,比如《地语·迁海》记载了清廷为了断绝大陆支援郑成功的海上之路,一方面禁止船舶出海,一方面有连续三次下令,强迫迁海。使百姓养无生计被迫卖儿卖女,死者以数十万计,屈大均表达了自己的愤慨之情:“自有粤东以来,百姓之祸,莫惨于此。”
在他去世以后清廷大搞文字狱,将他的书列为全毁书目,还要掘坟戮尸,七八十年后,两个不识字的同族孙子因藏有先人书,惨遭清廷处死。
屈大均66岁时,在家乡隐居十二年后,留给儿子的遗嘱“吾死后,以幅巾,深衣大带为殓,大带书碣明之遗民,墓亭上书“孝子仁人求我友,罗威唐颂是我师”。
一个布衣平民,一个时代的叛逆者,以他冰壶盛月的拳拳之心,结束了传奇的丰富多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