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工柳的学生 写意油画的开拓——罗工柳先生晚年的艺术实践与探索
罗工柳先生是中国写意油画的开拓者之一,在写意油画之路上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在晚年,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对油画材料的拓展,使其艺术作品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也把写意油画的实践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引书入画”、“引诗入画”的实践探索
罗工柳先生通过对中国古代诗书画论的研读和书法艺术的实践探索,进一步引发了将中国传统艺术引入到油画实践中的尝试,从“引书入画”开始,进而“引诗入画”,达到诗书画的融合,试图走出一条变写实为写意的中国油画探索之路。
“引书入画”源自于罗工柳对书法理论的研读和书法实践。先生在留学苏联后期的油画风景写生中就已经尝试过书画的结合,他用书法的枯笔画出树干,意欲表达书法中“写”的意境。谢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笔”把书法的用笔引入到绘画中,肯定了笔墨具有独立审美的艺术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笔墨具有表达独立的艺术精神和个人情感的独特功能,形成文人画中重笔墨的传统;欧洲的油画尤其是印象派以后重视光色和用笔,同时强调色彩、笔触自身的韵味和独立的审美价值,这是和文人画中所强调的笔墨情趣一脉相承,对此,罗工柳有自己的独到认识:“印象派重光色,文入画重笔墨;西方人讲印象,中国人讲意象。
角度不同,但艺术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强调造型艺术的特殊规律,都是强调绘画中抽象因素直接表达精神的独立价值。……光色和笔墨,导致了从写实到写意的观念性的变革。”
罗工柳在苏联留学后期风景写生中开始以“写”代“描”,通过对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实践,对“写”有了独特的体会:“写”不同于“描”,“描”即描摹,虽尊重客观物象,亦含被动描绘之意;而“写”相对于“描”而言,更多的是提炼、概括,体现了主体对客体更直观、更本质的认识,同时“写”还蕴含着气韵、节奏、韵律之意,“写”不仅取其本质,还要把对本质的认识表现在画面。
“油画要变描为画,进而变画为写。不是描、不是画,而是放笔直写,让胸中波澜通过笔的运动直接倾泻出来。”从罗工柳1977年创作的油画《山色有无中》可以看出他对书法狂草中“写”的运用。画面不拘泥于形似,而是把对山的感受“放笔直写”在画布上。由“描”到“写”是对由“减”到“简”的进一步升华和提炼,是艺术家情感的直接表达,同时“写”也体现了罗工柳先生从文化自觉的高度对发展中国写意油画之路的考量。
“引诗入画”源自苏东坡在评论王维时所评论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罗工柳从中受到启发,有意在油画中“引诗入画”。所谓“引诗入画”,并不是在画上题诗,而是把诗歌所传达的诗意运用到油画中,创造诗一样的气韵和意境,苏东坡对于“诗画本一律”的精辟论述也对罗工柳产生了很大的启发:“诗词抒发情思往往以写景为起兴,这个起兴有时候可以启发我的画意……诗中画不等于画,画中诗也不等于诗歌。
画中诗不是诗的说明,是诗写不出来的东西,诗以外的东西。
”对于如何加强空间气韵,达到“画中有诗”,罗工柳处理方式是:“第一要简,以少胜多,避免烦琐杂乱,凝练才能有诗;第二要情景交融,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清语’,情景交融才能有诗;第三要有虚、有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