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 读后感)

2017-06-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以下是笔记 [第一章 乡土本色] 1.农业社会有不流动性 2.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3.社会形态可以分为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4.乡土

以下是笔记 【第一章 乡土本色】 1.农业社会有不流动性 2.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3.社会形态可以分为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4.乡土社会的孝和信用 【第二章 文字下乡】 1.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这是否是简化文字符合文字本身发展潮流的例证?) 2.

1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2.

2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第三章 再论文字下乡】 1.

我想说明的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因为不需要) 2.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

(这句话确实打通思路,从来没想过“忘时”这个概念) 【第四章 差序格局】 1.私往往战胜公的原理,和劣币驱逐良币同。 2.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从前家里有猪就是家了,西方的家更像是法律概念,我们的家的概念则广阔和模糊得多) 3.

乡土中国里面家的概念——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4.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象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5.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人伦,伦理,费老先生在这里的解释真好!

) 6.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说得真好真好!) 7.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第五章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1.孔子有不少次数说“不够说是仁”,但是当他积极地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

他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 (这一段作为解释孔子为何对“仁”没有直接定义的原因,说得真好) 【第六章 家族】 1.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与西方差异巨大) 【第七章 男女有别】 1.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

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所以我在上篇曾说纪律是排斥私情的。(通了!通了!哈哈!那么多五四时期的青年打破家庭的枷锁,这个枷锁不就是这里的“无情”么!) 2.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了这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

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这就是家族存在的合理性) 3.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

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第八章 礼治秩序】 1.人治和法治的区别,人治是内在发生,自觉行动;法治是外在约束。 【第九章 无讼】 1.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 (讼,是因为有了争执,这在礼的社会中,就是不礼,说明道德教化不够。所以,无讼,就是理想社会。) 【第十章 无为政治】 1.如果有一天“阶级斗争”的问题解决了,社会上不分阶级了,政府、甚至国家组织,都会象秋风里的桐叶一般自己凋谢落地。

——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好名字……) 【第十一章 长老统治】 (这一章让我想起来的倒是昨天读到的世界最大党里面提到的7大长老) 【第十二章 血缘和地域】 1.

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2.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帐”。

“算帐”、“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这是信奉AA制的西方人不能理解的地方,也是生活在国外的很多国人总是感觉不自在的地方) 【第十三章 名实的分离】 1.

在中国的思想史中,除了社会变迁激速的春秋战国这一个时期,有过百家争鸣的思想争斗的场面外,自从定于一尊之后,也就在注释的方式中求和社会的变动谋适应。(社会的强烈变迁才能带来思想的多样化,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今天一个国家孤立自己,不和其他的国家交往,那么最后会首先在思想上死去) 【第十四章 从欲望到需要】 1.

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那是人类行为的过程。 2.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是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作计划。

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是我在上文中所称的时势权力;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

..... 这里是读后感 1.费孝通先生说:“这集子里所收的14 篇论文是从我过去一年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看了这句话,真心觉得羡慕那些曾经的大师的学生。 2.费孝通先生说:“第二期工作是社会结构的分析,偏于通论性质,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

《生育制度》是这方面的第一本著作,这本《乡土中国》可以说是第二本。”看了这句话,《生育制度》是不是也要放到书单中了? 3.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听说还有一门学问叫社会学,当时心里的想法是:蛋!

社会还需要研究么?!如果当时看了费孝通先生的这本《乡土中国》,我一定不会这么说。 4.我发现大师的书,要不就是《管锥篇》一样完全天书一般让我感叹自己蝼蚁一般智慧有限,要不就是好像《中国哲学史》一样深入浅出,明明白白讲清楚了很深刻的道理。《乡土中国》属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