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照片 那张与费孝通先生的合影照片

2017-07-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1981年12月29日,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时任中央民族学院人类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

   1981年12月29日,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时任中央民族学院人类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的费孝通先生应邀到复旦大学分校讲学,留有一张“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师生欢迎费孝通教授来校讲学合影”,非常珍贵。

   这次2014年5月5日,在“上海大学文学院(1978-1994)记忆展”上,我看到了这张照片的展览图片,确实是张很大的照片,照中人有135位之多,照片背景是复旦大学分校的教学楼(钧儒楼),照中人排列整齐,坐立者高低有序,所有人都醒目亮相。

   照片摄于上海初冬时节,黑白色调柔和,照片中人们深色的衣着与背景教学楼(钧儒楼)浅淡的窗框线条构成有层次的景深对比,堪称完美。

   这是有专业摄影技术的照相馆人员用拍集体照的设备拍摄的。

   当天,应邀出席“记忆展”开幕式的有原复旦大学分校中文系主任翁世荣老先生。翁先生已是八十高龄了,但身体很好,声音洪亮、记忆清晰、精神矍铄。当他看见这张照片时,手指照片中三楼的窗户说,“那里曾经就是我的办公室·····”。翁先生和我一样,在照片中看到的是自己曾经在复旦大学分校时如电影般影像,那些曾经在记忆里模糊又不会忘记的景象。

   在我离开展厅走出上海大学那高大新颖的图书馆大楼后,竟然还在想翁先生所指照片时说的话“那里曾经就是我的办公室”。我忽然感觉有些不对,那扇窗怎么会是中文系教师的办公室呢?三楼向东南的教室,应该是78级历史系的教室呀,是翁先生记错了?还是我记错了?

   教学楼(钧儒楼)是面南的,三楼位东南向的就一间大教室,门与教室黑板在一面墙上,朝南有两排窗,这个我记得很清楚呀,为什么?

   因为就在这个教室,我们历史系79级和78级130多人一起听过周谷城先生的讲课,那时新教学楼还没有建,没有大梯形教室,我们两个年级就在这个大教室一起上过很多大课。

   还有一个记忆,当年学校里同学们常在课后的教室里搞交谊舞会,一个录音机,在教室里整理出一块地方就可以跳了,没有舞会彩带彩球的布置,记得每次都是在三楼的教室,来参加的同学是跨系的,有历史系的、也有中文系(包括秘书专业)、政法系、社会学系、图书馆系的同学,我是积极参与者,记忆里舞会在中文系教室里有过,也在这个历史系78级有90多位学生的大教室里举办过,因为这个教室长,把课桌椅往教室后面一推一放,空出教室前面的地方就可以跳了。

   由此可以肯定哪里不是办公室,我的记忆没有错。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回来数日后,在电脑上仔细看了那张我翻拍的照片,又对照了其他有教学楼(钧儒楼)的照片,发现此照的场地不可能在楼的东南。

   理由是当年那里是一片小树林,里面有石条凳,我们在其中自习读书过,我还留有照片,怎么可能有一百多人的拍集体照的场地?

   再从照片的视角看,应该与教学楼(钧儒楼)还有相当的距离,如果按这个视角算,当年这张照片中的被拍同学老师可能要排列到校园外的马路上了。

   我知道了。

   原来是这张照片被翻转了。就是在印照片的时候,将底片翻过身印了,这样印出来的照片,原来左面的被变成了右面。这就可以知道了,这张照片当时是在复旦大学分校礼堂(辅成堂)前的草地上排列拍摄的,这样也就和其他照片的场景一致了。(幸好人脸是对称的,不然就麻烦了)

   这样说来,翁先生所指“那里曾经就是我的办公室”确实没有记错,那就是三楼的西南面的房间,应该是在78级历史系教室的对面,那照片中两台窗式空调机也证明那里确实曾经是老师办公室。看来还是翁先生厉害呀,“纵然你照片再翻转,我80高龄了还就是一眼可以看出我的办公室”。

   知道照片是被翻转,可是再看照片,照片上那排题字“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师生欢迎费孝通教授来校讲学合影”却是正的呀,这又怎么理解呀。

   我还是知道一点印照片技术的。看照片就知道,这行字不是直接写在底片上的,如果那样,字在照片上应该显示白色的。这张照片可能是采用了叠片的方式,字条是后加的,就是先做好一条有字的正片(幻灯片),然后叠加在照片底片的上端,这样印出来的照片,就有一行黑字添加在照片上端了。

   好像已经把问题都搞清楚了,现在应该可以恢复它原来的图样了吧,把它再翻转回来,这个用现在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在0.1秒内就搞定了,走!

       看吧,我已经把它翻转回来了。照片是恢复了他拍摄时的原貌,但是照片上端那行字却又反了。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当年是用叠加底片的方式,现在可以用裁剪分图的方式,用电脑图像处理完成。再走一个!

    至此,这张照片是完全恢复原来面貌了。

   可是,在对照前后两张照片后,我似乎感到当年将照片翻转过来并添加上端文字扩印不是一个偶然的失误,而是刻意为之的。

   因为两张照片对比看,当年被翻转的照片,以照片整个布局的形态,照片色重分布,特别是背景建筑物的位置、比例、透视角度来看,都很符合一般摄影构图原理,即从右向左的透视方式以显示照片景深。也很符合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原理,即右下近重,左上远轻的格局。

   由此可以认为,当年将照片翻转印的这位老兄是位追求视图完美的人,理应该向他致敬。

   从欣赏的视角看,我们需要完美,从记忆历史的视角看,我们更需要真实。要向他说声抱歉,我又把照片翻转回来了。

   可以肯定,这张照片至少扩印过两次以上。因为在校友【无为之人的空间】博客《陈均---真的是他》一文中提到过这张照片,还附有照片局部图,看后可知,当年在同学手中的照片是没有被翻转的。

   只一张照片,疑出这么多话,许是我想多了。或请有此照片的老校友斧正,并请提供清晰度更高的这张照片。先拜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