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把台词练好到底有多重要?
做演员的必备素养是什么?
声乐、台词、形体、表演,每一项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演员的表现力。
但在大家都爱调侃“靠脸就能吃饭何必要靠才华”的时代,基本功还算是“基本”吗?
橘子君今天想主要想和大家唠一唠“台词”。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在《老男孩》里,刘烨明明演了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是一开口却是“哥们儿长哥们儿短”的京腔。
林依晨虽然特意找了台词老师来给自己纠正发音,但是习惯性的“台湾腔”还是挺突兀的。
后来《烈火如歌》开播,仔仔和热巴的配音褒贬不一。
再后来《南方有乔木》开播,陈伟霆的配音又被黑了一波。
直到橘子君看到这条评论,实在坐不住了......
这话实在太戳橘子君的心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开始不重视“台词”了。
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地域差异,都说着各自不“普通”的普通话。
如果实在行不通就找配音,一旦发现合适的配音,很可能接下来8个戏都用同一个配音......
这真不是个别情况。
橘子君举几个例子,大家简单感受一下。
比如《欢乐颂》,女主角明明都是江浙沪女孩,结果说话都带着点京腔,曲筱绡尤甚。
比如《好先生》,关晓彤饰演的彭佳禾明明是生在上海,长在美国,一张嘴也是京腔。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远大前程》里,陈思诚饰演的洪三元是苏州人,开口一样是京腔。
比如《嫌疑人x的献身》,大环境明显是北方,林心如饰演的陈婧开口台湾腔就很跳戏;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英雄本色2018》里,王大陆饰演的马柯,虽说角色设定也是台湾来的,但和大哥在大陆混迹多年之后,还是满口台湾腔也不太科学呀。
当年《老炮儿》上映的时候,不少观众说如果让张一山来演李易峰那个角色,效果可能会更好。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张一山的标准京腔,听起来更像六爷的儿子啊。
这个问题呢,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甚至有些时候,如果不较真的话,也很难发现异样。
但这本身是不对的。
咱们再来看看做得好的演员,小橘子们就能明白台词的重要性了。
比如张国立老师,天津人。
他在《建国大业》里饰演蒋介石,但并没有完全使用有些晦涩的江浙口音。
关注橘子电影 微 信 公 众 号 :(juzimovie),发送“电影资源”,获取橘子君推荐电影资源,坐在家里看经典大片!
而是套用了一些发音特征,让人听起来既合理又舒服。
比如范伟老师,沈阳人。
他在《不成问题的问题》饰演丁主任,本身是个重庆人,进城之前为了和民工打成一片会说重庆话,进城之后为了挤进富人圈会特意说上海话。
比如《罗曼蒂克消亡史》。
北京的章子怡,陕西的闫妮,山东的杜江,湖北的袁泉,都在努力学习上海话的腔调。
尽管能看出来后期还是做了一定的处理,但是现场大家还是使用上海话进行实拍。
王传君在采访中说:“我是剧组里唯一的上海人,我们有个微信群,导演发台词到群里,我就念出来,还会标出拼音。”
比如《红色》。
北京的张鲁一、谢园,湖南的周一围,台湾的李天柱,大家都使用上海口音,而且契合度非常高,连神态都学到了。
这下大家体会到台词的重要性了吗?
对口音的把握,只是台词考核中的一部分,但这却是最直观的,最具感染力的。
如果能做好,特别能体现这个剧组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程度。
反观如今屏幕上粗制滥造的“快消品”,导演的要求越来越低,演员的基本功越来越差。
夹杂着各种不合理口音的作品,就算它别的方面做得再好,也一定是夹生的。
除了口音,台词节奏不对的问题也很明显。
这不好举例,橘子君给大家描述一种感受:
看电影,或者看电视剧的时候,你听演员在说很长一段台词,明显感觉有一句没听清,忍不住按暂停键,倒回,也一定要听清楚。
出现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就是演员没有把握好台词的节奏,没有给出必要的预警,就噼里啪啦说了一串关键台词。
要说这点做得好的,橘子君就必须要搬出喻恩泰在《武林外传》里这段话了。
至今记忆犹新啊。
说个题外话,喻恩泰后来很少再拍戏,橘子君觉得真是太可惜了。
他的功底和表现力都很好,就是一直缺少能让他火一把的角色。
喻恩泰是个江西人,后来在《火锅英雄》里演“受气包”王平川,重庆话说得特别地道,有模有样的。
言归正传,声台形表,台词排第二。
现在影视剧的拍摄阵仗越来越大,周期越来越短,高精尖的拍摄设备和后期处理方法提高了效率,却让创作者有了惰性。
观众已经不满意了。
前一阵《声临其境》能火,也说明了大众对于演员台词功底的重视。
希望各位能早点把“台词”这项基本功捡回来,借橘子君非常喜欢的一句评论来结束这篇文章:
台词功底好的人,乃是角色在说话,而非演员在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