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故里 贾谊故居:长怀贾谊井依然

2017-06-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87年,江南草长季节,我来到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下,在长沙城里一路寻找贾谊故居.查<中国名胜词典>得知坐落于长沙市西区福胜街三条巷,而我沿湘

1987年,江南草长季节,我来到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下,在长沙城里一路寻找贾谊故居。

查《中国名胜词典》得知坐落于长沙市西区福胜街三条巷,而我沿湘江东岸走到这里,路牌却标明为太平街。徘徊之余,问一老者,方知这里便是早先的福胜街。信步走去,不多时,路东窥见一巷,正欲问时,抬头看见墙上的白底蓝字巷牌“太傅里”,失声叫道:“到了!”

熟悉中国文学史的人,没有不知道贾谊的。他写的《过秦论》《吊屈原赋》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这位年轻博学的洛阳才子,20岁被汉文帝招为博士,提出过一系列改革主张。才高于人,众必非之。贾谊在朝廷中屡受守旧派排斥而失宠,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他的住地后人称为“太傅里”。

巷约两米宽,入巷过五六家,路南一临街瓦房山墙上可看到一片褪色的字迹,标题为“贾谊故宅”,上面有几行模糊的字迹依稀可见,记叙了贾谊生平及此宅的兴废。邻家一老翁告诉我,此宅民国二十七年时曾遭一场大火,幸存的几间屋,文革中亦被破之为“四旧”,如今这间屋被作为幼儿园了。

我又问祠屋旁那口井,他遥指西侧巷口,墙根下一片石条铺砌的地面上嵌有一口双眼井,水极旺,离地面不足二尺。我俯身以手探水,旁边姗姗来一老妪,手提木桶欲打水。

我帮她从井里打了半桶,她颤巍巍提走了。传说这口井是贾谊亲手开凿,称“太傅井”,又称“长怀井”,因杜甫的“长怀贾谊井依然”一诗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贾谊宅,地中有一井,是谊所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如壶,旁有一角石床,才容一人坐形。

流俗相承云,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亦云谊所种也。”至唐,只有水井尚存。韩愈来长沙也写过一首《井》:“贾谊宅中今始见,葛洪山下昔曾窥。寒星百尺空看影,正是行人渴死时。”

贾谊故宅在东晋时曾为长沙郡公陶侃的住宅,晋以后恢复成贾太傅祠。唐时一度荒凉,李商隐曾有“贾傅承尘破庙风“之句。宋元时祠几度兴废。明朝成化前为兵营,后又成居民住宅,成化年间,长沙太守钱澍赎地建祠,塑贾谊像以祀之。

明万历八年,兵备道李天植在祠内增祀屈原,改为屈贾二先生祠。清光绪元年,粮储道夏宪云又重建祠专祀贾太傅,增建清湘别墅、怀忠书屋、古雅楼、大观楼等,构成典雅园林,另建祠祀屈原。后又以屈贾合祀。祠中有联:“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出风入雅大文章。”经过历代变迁,故宅一直延续至今。

贾谊怀才不遇。忠而受谤,特别崇敬遭遇相同的屈原。过湘水时,便写下著名的《吊屈原赋》,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一天,有位老者求见未得,留下一布包,内装三个红橘:一个轻而无瓤,一个重而腐烂,一个皮色金红、肉瓣透明,贾谊尝好橘一瓣,觉清甜沁人,忙问老人是何模样,没等家人说话即朝空中躬身相拜:“三闾大夫,多谢了。

”见家人不解,他解释道:“屈公被贬楚地,最爱南橘,作有《橘颂》,今得三橘,正教我内心充实似新橘也!”第二天,便梳洗更衣前往麓山屈子祠祀拜,并把昨日所得新橘籽种于祠前。此后他在长沙挖井、修路、办学,为百姓作了许多好事。长沙人民誉他“贾长沙”。

22年后我闲游网上,看到贾谊故居门前已成为太平仿古街,贾谊祠为长沙大火后复建,仅陋室一间,室内东向砖墙设龛,额题“太傅殿”。祠中的贾谊雕像裾席而坐,手握毛笔。雕像两旁墙上装饰《过秦论》竹简,玻璃柜内摆放着贾谊研究著作。

历经百代沧桑的“贾谊井”已被圈入院内西南角一个亭子的下面,亭子上方有“长怀井”三字,亭柱有楹联:“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贾谊在政治上见解过人,懂得人民在治乱兴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说:“夫民者,万世之本,不可欺。”“自古至今,凡与民为敌者,或迟或速,而民必胜之。”贾谊这段话用毛笔写成,挂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上。

贾谊一生命运多舛,离开长沙后被召回洛阳为梁怀王太傅,不久,梁王堕马死,贾谊郁郁寡欢,33岁便抱恨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