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op23 no5
Lugansky 拉赫玛尼诺夫 Op. 23 No. 5 前奏曲Lugansky——尼科莱·鲁岗斯基于1972年出生于莫斯科,曾在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1988年,鲁岗斯基在莱比锡的国际巴赫大赛中获得第二名,随后他又在1990年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比赛中获第二名,1994年他更在莫斯科举行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中获第二名(第一名空缺)。
之后,他开始在欧洲顶级的音乐会和艺术节上表演:法国香榭丽舍剧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伊丽莎白皇后演奏厅、布鲁塞尔的公爵宫、日内瓦维多利亚音乐厅、瑞士韦尔比亚音乐节拉罗克-昂迪荣国际钢琴音乐节以及BBC的逍遥音乐会等。
鲁岗斯基与众多主要的交响乐团一起合作过,遍及整个欧洲还有日本,有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巴黎交响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鹿特丹爱乐乐团、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等。与他合作过的国际著名指挥家,包括帕沃·贝里隆德,里卡多·夏伊,弗拉基米尔·费多谢耶夫,瓦列里·格捷耶夫,查尔斯·马克拉斯先生和艾度·迪华特等。
这位俄罗斯钢琴家为华纳古典灌制的唱片屡获大奖:收录萧邦的24首练习曲及3首练习曲遗稿的唱片获得2000年的“金音叉奖”;收录拉赫玛尼诺夫的10首序曲,作品23和6首音乐瞬间作品16获得2001年的“金音叉奖”;收录普罗柯菲耶夫的第四和第六号钢琴奏鸣曲和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曲目的唱片被认为是2003年至今,最忠实于原作曲家、最具说服力的演绎普罗柯菲耶夫的版本。
OP.23,NO.5作于1901年 演奏技法的运用 拉氏的这套《前奏曲》音乐风格丰富、织体变化多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非常有利于教学和学习训练的。在演奏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乐曲的风格特点及创作时期,对于主题材料、音乐的基本模式和音型要仔细地分析,这些在前面已作过详细介绍。除此之外,他又发展和推动了《前奏曲》新的创作特点和技巧。
1. 连续琶音的演奏 作品OP.23,NO.5开始时演奏速度为进行曲速度,但不宜过快。由于音乐起于低音区,因此演奏时需使音调下沉,手指最好垂直重沉,才能得到音乐深沉、宽厚、广阔的音响效果,同时和弦需要弹奏整齐。
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钢琴作品没有明确的速度限制,在指法变换上可丰富流畅。乐谱中主题材料的特点决定用适当的奏法表现,此曲的中部为较抒情乐段,速度与开始部分相比转为渐慢,以左手连续跑动的琶音为特点。
演奏本段时需要提高手指的快速运动能力,同时要尽量保持音型的连贯,这种织体是掌握快速连续演奏技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手腕的灵活运用能对手部的伸展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手腕的灵活运动使那些大幅度的琶音弹奏更为流动连贯,同时大拇指的内侧移动也需要手腕的配合把手指引导到正确的键上。此外,手较小的演奏者还可以通过手腕的横向运动和圆形运动来扩张运动范围,用来演奏大跨度的琶音。手指技术是完全要靠手腕灵活来决定的。
2. 踏板和力度的运用 演奏中段时可适当使用踏板,合理使用踏板在任何作品里都是需要的,然而演奏家要根据音乐情绪分别对待、适当处理。由于古钢琴的结构缺陷,巴洛克时代的作品如不用踏板弹奏出各个声部,在听觉上旋律和音色都会变得非常单调,但声部清晰。19世纪后的钢琴教学中提倡适当运用踏板,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尤其是“点点式”用踏板法。拉氏的创作中大胆地使用了踏板,更好地显示出了其作品的浪漫宏大。
乐曲的力度变化幅度很大,从pp到ff都有所涉及。拉赫玛尼诺夫本人极力推崇夸张、极端的力度变化。他善用宽广的力度节奏、强烈的力度对比、整体的力度阶梯式上升并推向高潮等典型的浪漫主义钢琴音乐力度的手法。这一特点是浪漫主义风格在他《前奏曲》创作上的一个具体表现。
他在《前奏曲》中标记的力度记号比肖邦还有他同时代的斯克里亚宾密集了很多,可见他对力度表现音乐的重视。这些力度标记是为表现音乐内容所必须的,是作曲家感情变化的体现。
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中这些力度记号是其作品最富有特色的地方,在技巧上也是最有难度的地方。我们在演奏《前奏曲》中的强音时应多使用大臂的力量,触键要深厚,高潮部分那些连续不断的和弦需要相当的体力演奏。强弱的对比也需要手臂乃至全身的调动与控制。
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钢琴《前奏曲》不管在音乐理论上或在演奏技巧上对钢琴教学都起着极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拉氏钢琴作品的研究具有实质的难度、深度,是我们所有钢琴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必修内容。
拉赫玛尼诺夫是19世纪后期俄罗斯音乐大师中最后一位晚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影响的音乐作品,为俄罗斯和世界音乐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他作品中充实的和声、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精致的织体始终涌动着响亮坚定且热爱生活的声音。他曾说过:“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应该表现他所出生的那个国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