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邱瑞德唱段 唱响海内外的河北梆子腔

2017-08-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9月28日至10月19日,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在石家庄举行,来自全国11个省.区.市的21个剧种.32台好戏轮番亮相,让广大戏迷一饱眼

从9月28日至10月19日,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在石家庄举行,来自全国11个省、区、市的21个剧种、32台好戏轮番亮相,让广大戏迷一饱眼福。这是弘扬传承优秀戏曲文化的一次大检阅,是建设文化强省的一个创举,更是覆盖范围广、规模大的一次大型政府公益文化惠民活动。

此次参加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的河北梆子、老调、丝弦、豫剧、晋剧等21个剧种,其实都属于梆子声腔(也称板腔体),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由山西、陕西、甘肃一带的西秦腔在明末时向东流传,并与各地音乐和方言相结合,逐渐演变成种类繁多的梆子腔支系。这其中,作为“省剧”的河北梆子,河北观众最熟悉不过了。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它的闻名,不仅是因为历史悠久,韵味独特,而且因其名角济济。老一辈的名家侯俊山、田际云、魏联升、小香水、刘喜奎、银达子、金刚钻、刘香玉、赵鸣岐、梁蕊兰、李桂云、贾桂兰、宝珠钻、韩俊卿、王玉磐、金宝环、张金秋、裴艳玲、李淑惠、王伯华、田春鸟、周春山、张志奎、齐花坦、张惠云、路翠阁、雷保春等等暂且不说,只说新秀,就令人振奋。

自1983年全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评选以来,至2015年,河北省33人次“梅花奖”得主中,河北梆子即有11人次。目前,一批新秀正在崛起。

河北梆子又称“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约在1820年至1850年间形成,迄今已有170年左右的历史。20世纪20年代,统称“河北梆子”。它主要流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等地,山东和河南部分地区也有流传,但主要集中地还是河北省。

河北梆子最兴盛时期是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各地梆子科班有130多个,影响最大的是故城县黄毛科班、雄县三庆和科班、定兴县祥泰科班。著名河北梆子艺人田际云(响九霄)之师,就是定兴祥泰科班出身。梆子班社同样遍布河北,如滦县高老裕班、涿州白塔村双顺班、宝坻县(1972年划归天津市)永胜和班等等。

河北梆子的传统剧目有500出之多,至今流传的《大登殿》《杜十娘》《斩子》《教子》《蝴蝶杯》等,更是声名远播。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北梆子曾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重获新生,它那高亢激越、婉转悠扬的曲调感染了几代人,改编或新创剧目不断涌出,舞台上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局面。

2006年,河北梆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梆子自诞生以来,曾出现过三大流派:直隶老派、山陕派和直隶新派。直隶老派又有南北之别,南派以上海为中心,北派以京津冀为中心,流行于河北、京津、山东及东北三省。其特点是文武兼备,唱做并重,并率先创作河北梆子时装戏;山陕派由来自山西、陕西的艺人形成,念白带有浓重的山陕韵味,唱腔凄凉、悲壮。

表演上重特技,如翎子功、帽翅功、发缕功等;直隶新派以女演员为中心,重唱功,唱腔高亢激越,伴奏音乐火爆,艺术上善于创新。现代流行的河北梆子,就是直隶新派的延续。

河北梆子音乐属梆子声腔系统,高亢激昂,苍凉悲壮,高亢处如春雷炸响,低回处如行云流水。乐队由文武场组成,文场以板胡为主,笛子为辅,其他有笙、二胡、唢呐、三弦。武场有板鼓、大锣、铙钹、小锣、梆子、小钹等。

作为我国北方一个重要地方剧种,河北梆子不仅受到城乡观众的喜爱,而且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器重和关爱。

1960年5月1日,毛泽东在时为河北省省会的天津观看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13岁的裴艳玲演出武戏《闹天宫》(饰孙悟空),对裴艳玲一口气拧90多个旋子赞不绝口。演出后,毛泽东在接见裴艳玲时问:“你多大啦?”裴艳玲答:“13。

”“家在什么地方?”“肃宁县傅家佐。”“你父亲是搞什么的?”“京剧武生。”“哈哈……门里出身嘛!你跟谁学的戏?”“我的师父叫李崇帅。”“你能唱吗?”“能。”1962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西山中直小礼堂又观看了裴艳玲演出的河北梆子《宝莲灯》(饰沉香)。

毛泽东看戏后,非常高兴,他指着裴艳玲说:“小猴子变成小沉香了。”又说:“你们这个戏很好,有反抗精神,小沉香可是个小英雄啊!你们的演出也很成功。”

周恩来与河北梆子也有缘。早在1959年国庆时,他就在京看过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的演出。1963年秋,又在北京电视台演播室看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的《杜十娘》。1972年12月,周恩来陪同几内亚共和国总理兰萨纳·贝阿沃吉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到天津访问,12月12日晚举办文艺演出,晚会组织者规定演员不许“返场”(即不许演两次),其中一个节目是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的董艳华唱《红灯记》中铁梅那段“仇恨入心要发芽”,她刚唱完,不知有“不返场”规定的周恩来,一边鼓掌一边大声喊:“再唱一个!

”其他观众随之热烈鼓掌。舞台监督见周总理这样爱听铁梅唱段,马上催董艳华“返场”。董艳华兴奋地快步上台,又唱了一段铁梅的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周恩来听完演唱,高兴地笑了。演出结束后,周恩来陪外宾上台与演员合影时,还特意让董艳华站在自己的身旁。

再往前说。1945年秋,冀中军区举行抗战胜利祝捷大会,会后演出河北梆子《打渔杀家》。出席祝捷大会的朱德总司令问冀中军区司令员孙毅:“你是河北人(孙毅是河北省大城县人),可晓得河北梆子为啥这样激昂铿锵?”孙毅一时回答不上来,朱总司令说:“那是因为历史上你们河北屡遭外敌入侵,老百姓心里憋着一口气,他们不屈服,要反抗,所以唱戏都是喊出来的。

正所谓自古燕赵多豪杰,胸中不平就吼高腔啊!”朱总司令彼时对河北梆子的解释,既着眼于舞台,又有弦外之音。

20世纪90年代初,河北省共有省、市、县级河北梆子剧团40多个,居其他剧种的剧团数之首。声望最高的当属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这是1959年在天津(当年河北省的省会)组建的大型艺术表演团,起初叫“河北省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翌年即改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

建团时,就荟萃了全省的优秀青年演员,阵容强大,行当齐全,名家荀慧生、李桂春曾任该院正副院长。在这个剧院,不仅有成绩卓著的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和张惠云、齐花坦、田春鸟、常振生等,而且新时期以来涌现出彭蕙蘅、许荷英、吴桂云、邱瑞德、王云菊、张秋玲、彭艳玲、王红玲、汪利君、刘文静、韩建华、毕和心、刘凤岭等青年名家,同时拥有一批造诣很深的编剧、导演、舞美、音乐专家,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河北梆子剧院几次赴香港演出,著名表演艺术家裴艳玲的表演,倾倒观众,香港刮起了“裴艳玲旋风”。河北梆子在香港受欢迎的情况,笔者有切身体会。1989年,我时任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这年春节期间,我和表演艺术家裴艳玲率梆子剧院一团,应邀参加了香港第十七届艺术节。

这届艺术节,邵逸夫先生邀请14个国家和地区的34个表演团体,都是好中选优,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是邵先生最满意的一个,所以门票定得很高,仅次于维也纳乐团。

这年春节是在2月上旬,但香港的报纸早从1988年9月15日起,就开始宣传河北梆子,不仅刊发消息,更多的是演员介绍和剧评。演出期间,场场爆满,掌声、欢呼声不断,观众大都是年轻人。

记得那年2月11日晚,时已82岁的邵逸夫先生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裴艳玲主演的《钟馗》,他高兴地说:“演得好!演得好!我过去常看京剧,认为京剧艺术到家了,看到裴艳玲主演的《钟馗》,感到某些方面超过京剧。”

随后,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又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河北梆子剧目近年来不断创新,不仅《挡马》《宝莲灯》《哪吒》《钟馗》等拍成了电影,而且又将古希腊悲剧《美狄亚》移植改编,在希腊、法国等地演出引起强烈反响。

这次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中的《子弟兵的母亲》《百合岭》《牺牲》等,都是近年来创排的弘扬主旋律的河北梆子新作,此前已进行多场演出,广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