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将进一步遏制明星天价片酬 不少明星炫富比阔杜绝成恶性循环
广电总局将进一步遏制明星天价片酬,明星天价片酬你怎么看?2016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发布了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其中提出要坚决遏制“天价”片酬和明星炫富问题,引起舆论关注。2017年1月3日下午,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宣部副部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聂辰席在讲话中透露了下一步的政策走向。(中金网1月5日)
在“落实导向全覆盖要求,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中,聂辰席指出,将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管理一个标准、一把尺子,督导网站落实先审后播后发制度。加强综艺娱乐类节目的管理和宏观调控。加强对重点报刊使用网络低俗语言的监测、监督和检查。扎实开展“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保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高压态势,加大报刊和广播电视虚假违法广告整治力度。加强印刷复制发行市场监管。加强版权治理与工作体系建设。着力解决片面强调收视率、收听率、上座率、点击率、排行榜、发行量等问题,进一步研究遏制明星“天价片酬”的有效措施,促进影视业健康发展。
同时聂辰席提出,将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提高各项工作的法治化水平。要以宣传贯彻《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契机,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有效实施。加快推进《著作权法》、《电影管理条例》、《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等制度修订工作,积极推动和支持地方立法。
此外,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提升监测监管能力”。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加快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运行机制、技术标准、研判分析、及时处置”于一体的现代化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平台。按照“统一标准、分级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在中央和省级探索建设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监测监管云平台。推进网络出版监管系统工程二期、“扫黄打非”大数据监管和技术装备保障工程建设,建立全国报刊年检信息化系统,推动网络文学作品数字内容标识试点应用。
中国电影在2002年才开始产业化改革,一方面是应对WTO之后进口影片对国产电影的冲击,另一方面是中国电影在1999年跌入谷底,当年的票房才达到8.1亿元。中国电影需要一次脱胎换骨,而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核心就是允许民营、外资进入电影投资、制作、发行、放映环节。
正是资本力量的助推下,中国电影的产量从2002年的100部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406部,电影年票房从2002年的不足10亿元扩大到2008年(不含农村市场)的43.41亿元,比2007年增长30.48%,增长速度全球第一。
这些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中国式大片”的探索成为中国电影黄金发展时期的主要模式,大导演、大投资、大明星、大制作“引领着”中国电影的加速度。
以这个时期的几位商业大片大导演为例,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对外号称总投资为3000万美元(2.4亿元人民币),请来的是李连杰、张曼玉和梁朝伟的超级组合,明星成本就几乎达到了投资成本的一半以上,有消息称,李连杰一个人的片酬就达1000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女二号章子怡,当时的章子怡凭借《卧虎藏龙》中玉娇龙一角成为新四小花旦,之前其主演的《我的父亲母亲》片酬约27万元人民币,《卧虎藏龙》虽然片酬降低约13万元人民币,但令她在好莱坞崭露头角,此后参与《尖峰时刻2》的演出则让其片酬涨到45万美元。
2004年,张艺谋的《十面埋伏》总投资对外号称3.1亿元人民币,主演为宋丹丹、刘德华、章子怡、金城武。以刘德华在华语电影圈的地位,其片酬也在千万以上,而当时与富贵子弟谈恋爱的章子怡同样不逊色,圈内人士表示,当年其片酬已达60万美元。如此一算,几大主演的成本至少占到了《十面埋伏》总投资的三分之一。
2006年,主打贺岁片的冯小刚也投身商业大片行列,其导演的《夜宴》号称投资2亿元人民币,主要演员几乎都是国内最一线的阵容,包括章子怡、葛优、吴彦祖、周迅、黄晓明等,此时的章子怡的片酬已近千万。
2008年,吴宇森执导的《赤壁》号称投资8000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高达6亿元),演员片酬中,周润发以好莱坞方式计薪,据传高达7800万人民币,其他演员的片酬在几十万到800万之间,整部影片演员片酬接近1亿元人民币。
在这个中国电影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式大片”的探索是有一定积极的探索作用,但这样的大片也曾一度与“忽悠”一词等同,有评论这样认为:“长久以来的中国式大片已经约等于混乱剧情加拼凑明星加五毛特效所诞生的怪胎。”
诸多电影人认为,“中国式大片”助推起来的中国电影高增长的背后存在不少问题,集中在因明星高片酬而抬高电影成本,以及过多资本涌入市场破坏电影发展等几大方面。
以电影投资成本为例,主要包括内容制作与宣发两大部分,核心是内容制作,内容制作中演职人员成本是最高的。
据 记者了解,有的电影投资80%用在了演员片酬方面,这是国外没有的比例。实际上,目前中国有些明星的税后实际片酬甚至高过好莱坞一线明星,曾有知名影视公司负责人表示,“中国的艺人是全世界最幸福的艺人,片酬不仅一年一变,而且在双方合同中,很多艺人要求的都是税后片酬,税让制片公司出。结果演技还那么烂,这样的烂明星也就在中国才诞生。”
此外,资深电影人王璐表示:“没有人计算过,从2002年到2008年,中国电影每年的投资总额变化是怎样的,但的确与社会资本向影视产业的大量流入不无关系。数据显示,电影投资主体从2002年的几十家发展为2008年的超过300家,平均起来的投资成本在几千万左右,但有多少家赚了钱?谁又再乎是否赚钱呢?”
在影视圈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每年上映的影片中5-8%的影片是赚钱的,本报记者在2005年到2008年所接触的投资者中,“钱多玩玩电影”的以“赌博”心态为主的投资人并不少,即便有些大投资、大制作的“中国式大片”同样出现在赔钱影片的行列。
“2008年,中国式大片已有一些风险性的危机,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2009年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影视传媒公司的上市,加之地产、能源型企业的转型,热钱再次融入电影行业。”王璐认为。
据不完全统计,单是华谊兄弟的上市就带来200亿的热钱进入,至今,已有几千家影视公司诞生,“中国式大片”继续前进。
2010年和2011年的影视剧市场基本还是以“大导演、大投资、大明星、大制作”为主要打法,但姜文的《一步之遥》、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冯小刚的《一九四二》等大制作则让这些大导演都走下了神台,大导演大制作未必就高票房,有时还会惨不忍睹。
虽然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在这期间有发过光,但随着2014年,占据中国富豪榜单前十位的集团,尤其是BAT的大举进入影视产业,进入10亿票房时代的中国电影超越好莱坞貌似指日可待,制作公司计划投入的上亿元投资的影视项目比比皆是,而各路崛起的小鲜肉、网红身价也暴涨,有些演员因为一部影视剧的火爆,其身价一年之内就会暴涨百倍。据本报记者了解,一线明星的片酬至少在几千万元,二线明星的片酬在几百万元到一千万元上下。
天价片酬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方方方面的,首其中直接影响的是作品的质量和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片酬花去了总成本的一大半,也就意味着分配给编剧、布景、配音等其他工种的费用只能降低,这就造成不少影视剧空有明星阵容,但是内容粗制滥造,故事空洞乏味,遭到观众唾弃。去年暑期档的几部影视剧,在豆瓣评分仅有三、四分,远低于及格分数。明星攀比片酬,经纪公司坐地起价,制片方以明星做卖点,哄抢一线明星,视频网站天价购剧,最关心明星阵容……在这个名利场,叫苦不迭的制作方并不是单纯的受害者,每位参与者都在为天价片酬推波助澜。
除了导致行业畸形发展,天价片酬也给社会风气带来恶劣的影响。粉丝数量和热度关系演员片酬,为了能上头条,提高自身的话题度、热度,不少明星炫富比阔、一掷千金,而所得的天价片酬为他们珠光宝气的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跟其他行业相比,演员动辄过亿的身家与他们的付出并不成正比。在很多社会案例中,不少青少年认为明星不用演技,只要长得好看便可以红,他们花重金整容,把成名的希望寄托在一副皮囊之上,在本该学习本该努力的时间浪费了大把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