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东心理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朱旭东
第一节教师感情理论的历史发展n感情研究常见于哲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其研究历史久远。但是,至今为止,心理学与社会学领域,无论是研究主题或方法都缺乏一致性,尽管有学者开始尝试整合心理学与社会学这两个学科的不同取向。
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感情理论发展为教师感情研究提供了基础与模式,也为教师感情实践提供了经验指导。遗憾的是,虽然国内外教师或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材料颇丰,但有关教师感情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至今为止,只有屈指可数的研究涉及感情与教师日常生活、职业发展和课堂行为的关系,在专业著作中教师的感情几乎很少受到关注。在教师教育领域,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职后教育,均很少考虑感情因素,研究主要关注教师的知识、技巧、标准、反思和管理等理性模式。
从文献看,国外教师感情研究时间上要早于国内,且研究主题的类型与深度要略领先于国内研究。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感情的重要作用,积极引进国外研究成果,并对教师感情进行探索。
n一、"感情"研究的发展与取向n有关感情的研究,从达尔文(Darwin)的"人与动物的情绪表达",到詹姆士(James)提出的"情绪是什么",再到霍奇斯柴德(Hochschild)、扎莫拉斯(Zembylas)等学者关注的"感情劳动"与"感情政治",至今已有百余年。
由于感情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方法上的特殊性,感情研究不仅进展缓慢,而且研究缺乏一致性,充满歧义。n在心理学领域,情绪主要视为一种"心理或行为历程",但也存在着不同的研究取向,学者乔建中将其分为生理取向、认知取向、行为取向与进化取向。
生理取向持有这样一种倾向性的观念:人类情绪中的每一现象都应有平行的生理过程,无论何时,情绪现象的变化都应伴随着平行的生理过程变化。
情绪的生理研究大都围绕脑的情绪机能定位和生理与情绪之间的模式化对应关系而展开。认知取向的研究者以认知的架构来考虑情绪,关注情绪的评价与过程,研究认为客观刺激本身并不是特定的情绪刺激,它只有经过人自身的认知评价,才可能成为引发特定情绪的刺激。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