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综艺审美疲劳 天王首秀《我们十七岁》亦没能成为爆款
一段“逆时光”的旅行,《我们十七岁》本周即将画上句号。不差的收视表现和口碑,《我们十七岁》算得上合格。只不过在目前相对疲软的综艺市场,户外综艺也没能逃脱观众的审美疲劳。虽有天王郭富城的户外综艺首秀,《我们十七岁》也没能突围成为“爆款”,稍显遗憾。
2016年12月20日,《我们十七岁》登陆卫视,坐拥20点30分的黄金时段,郭富城、范明、林志颖、华少、孙杨、韩东君六位固定MC就这样开启了一段青春旅行。
作为国内首档主打“逆时光旅行类”的真人秀,《我们十七岁》的背景是“重返十七岁”,以找寻青春的记忆,并试图完成当初的梦想。说实话,这个“逆时光”的概念是节目讨巧的地方,毕竟青春是个永恒的话题,比较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因此,当“原创+天王+怀旧+逆时光旅行”融合在一起,节目播出前总会让人有所期待:这次会不会有一档户外综艺,能够超越《奔跑吧,兄弟》?但是,12期节目过后,最终《我们十七岁》仅仅收获了一份比较平淡的成绩单,虽然口碑在后期有所好转,但是无奈距离“爆款”还有不小的距离。原因何在?
首先,同相君还是要肯定《我们十七岁》的核心概念。十七岁是一个可以被包容、被眷顾的年纪,任性也似乎永远可以被保留在那个阶段。那么如果再来一次,你的十七岁会怎样?会不会和他们一样,踏遍千山万水,也想实现心中盘旋的少年梦想?
虽然就这季来看,“十七岁”在《我们十七岁》中只是一种噱头,其本质还是一档户外综艺,但是如果说电视剧看的是“台词和故事”、电影看的是“拍摄和画面”、演唱会看的是“现场和氛围”,那么综艺节目看的不就是“人秀”和乐趣?
毋庸置疑,嘉宾阵容、表现力和人设对于一档户外综艺是极其重要的。相较于《我们的挑战》首期就直接告知嘉宾的人设不同,《我们十七岁》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这段旅途中,通过不同的环节、游戏,逐渐塑造了六个MC不一样的十七岁:
老龄段的范明:姜还是老的辣,好像一颗头顶“心机”勇闯天涯的大松树;
天王郭富城:郭富城绝对是节目意外的惊喜,名为户外综艺首秀,实际却像极了“老司机”,表情夸张、“话唠”,名副其实的郭三岁,当然还有香港艺人屡试不爽的“港普”,综艺感十足;
中年段位的林志颖:充满表现欲的Kimi他爹,依然保养得很好;
华少:暗黑系“心机boy”,也是本节目中的唯一背锅王,想想第一期传递食物的游戏环节,当华少需要用嘴从范明的脚趾接过那一个个气球时,好想问一句:华少,你还好么?
鲜肉级别的韩东君:心地善良,尊老爱幼的表率;
孙杨:一只行走中的国宝,不过就是阅历少了点。虽然后期提前离开了节目团队,但是其形象在前几期也已经塑造起来了。
因此,如果一定要和《我们的挑战》相比,《我们十七岁》显得更加从容,没有生硬的人物介绍,而是在一种动态过程中,展现嘉宾们差异的性格、背景以及迥异的笑点。而当这些“人”成了的时候,节目也就不会太差了。
一档优质的户外综艺,除了卡司阵容外,制作则是另一重要的要素。一般来说,制作团队需要解决节目模式、赛制规则、游戏任务、剧情设计和后期剪辑等等问题。
就《我们十七岁》而言,其导演团队是多年前《爽食行天下》的原班人马,因此“户外”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而在摄影摄像团队上,罗立团队也参与了《奔跑吧,兄弟》、《我们的挑战》的拍摄,在户外综艺上经验十足。
那么,《我们十七岁》为何还是没能成为“爆款”呢?
1. 节目模式不够新,似乎是浙江卫视版的《两天一夜》
《我们十七岁》的节目流程简单来说:旅行、游戏、吃饭、睡觉,而游戏都是为了“吃饭、睡觉”服务的。就这个节目模式而言,似乎已经是户外综艺的标配了,想想《我们的挑战》、《奔跑吧,兄弟》、《二十四小时》,好像都是这样的节目模式,观众难免会审美疲劳。
而《我们十七岁》最被网友吐槽的是“吉不吉”环节,被指照搬了韩国《两天一夜》中的“福不福”,只因为《我们十七岁》的金主是“王老吉”。从划火柴选择飞机还是自驾,到电话联络“求你快点说”,再到“记忆传递”……大体通过“吉不吉”的二选一游戏左右走向。也就是说,“吉不吉”这个游戏,比如午饭吉不吉,就是看你是不是有运气可以赢得游戏取得吃午饭的机会。
所以,同相君在看完了这季节目之后的感受就是,全篇似乎都有罗英石的影子(建议大家百度一下这个人):节目模式借鉴《两天一夜》,航拍模仿《花样青春》。有消息称,节目一开始由韩国KBS《两天一夜》团队操刀,节目直到第4集都有韩国KBS电视台导演参与制作,而从第5集开始更改为中国独立制作的形式。
而在这种“借鉴”还是“抄袭”的对弈之中,观众对节目套路也十分熟悉了,因此难以激起曾经的千层浪花,在所难免。
2.游戏环节过于简单,有点意思却没有足够的意义
在上面的节目模式中,可以发现,游戏占据了户外综艺的一席江山,所以游戏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总的来说,《我们十七岁》的游戏设计过于简单,并且很多已经在别的综艺节目中玩过,意义层面大打折扣:
比如第四期节目中,六位兄弟要先接力把坑里的土用铲子给铲出来,然后再接力用桶装水把坑填满,最后大家再一个接着一个跳过去。
那么,这个游戏的趣味性在哪?或者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以展现6位MC的团结协作吗?显然,这个游戏设计是缺乏深层意义的。
当然还有很多,比如指压板互推看谁先动,或者用风衣去扇灭蜡烛,这些游戏似乎早在《奔跑吧,兄弟》甚至《快乐大本营》中就玩过了,很明显,这样不容易对观众造成强烈的吸睛效果。好在《我们十七岁》的六位MC表现力十足,否则可能节目早已“扑街”。
3.剧情设计不煽情,但也没有抓住“十七岁”的核心
如今的综艺节目都会设有“编剧”一职,不难看出,很多人都认为,如果综艺节目只玩游戏已经不那么好看了,一定要有复杂的、情感饱满的或者烧脑剧情设计,才会引起受众的关注。
就《我们十七岁》来说,先来看看剧情大纲:
根据制定的“愿望清单”,集合出发,像一群十七岁的年轻人一样,带着一种放肆的心情展开一段集体的青春爆笑旅行。他们将以少年时代野生的方式去探寻中国1%不为人知的美食、美景;他们会像一群长不大的孩子再度对生活、对世界产生了好奇,在一路疯狂的过程中不但探索了生活的美丽,也更探索了内心深处的自己,这将是一段寻回初心的暖心旅程。
在这样的剧情背景中,值得肯定的是,节目并没有生硬的,比如来个时空穿越,让六位MC回到他们十七岁的桥段设计,而是在现时状态之下,完成历时状态的一些梦想。这样的剧情设计,不矫情,很直接。
但是,也像有人评论那样,《我们十七岁》存在“外壳”与“内容”不够吻合的问题,也就是说,“十七岁”这个概念并没有融汇到所有的旅途、游戏环节设计中,只是在六位MC的话语中,通过花字的设计进行点题,这是节目最大的遗憾。
同相君能够想到的,比如每期节目,回到某一MC十七岁时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大家试图帮助他完成十七岁的一个心愿。因为六位MC生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因此,这样的场景还原既可以切合“十七岁”的概念,又可以体现中国的时代变迁,以及不同地域的文化,是不是会在现有的程度上做出一定的深度?
要知道现在是一个追求“场景化”体验的时代,还原不同的十七岁的面貌,甚至可能会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沉浸到不同的场景中,从而引起情感共鸣,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十七岁》最大的成功,是塑造了六位鲜活的MC形象,“人”的成功是支撑节目拿到这份不差成绩单的关键。
至于为何没能成为爆款,和整个市场疲软的环境有关,也和制作有关:模式的陈旧,缺乏新意;游戏设计虽有逻辑,但过于简单,不够吸引;关键还是“新瓶装旧酒”的方式,没能在“十七岁”这个青春概念上深入挖掘。如果下一季能够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改进,同相君相信《我们十七岁》会成为一档独特的户外综艺,毕竟十七岁,代表着时代的记忆缩影,也承载着很多人的青春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