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大学陈峰 《中国教育报》:中国民航大学为民航事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中国民航大学为民航事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中国民航大学直属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于1951年9月。建校65年来,学校已培养毕业生10万余人,其中80%左右从事民航相关工作,占到我国民航行业工程技术和管理骨干人才的三分之一,被誉为中国民航人才的摇篮、科学技术研究的中心、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
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了“崇尚严实、致能致用”的办学特色,这一特色具有鲜明行业烙印和深厚历史渊源,已经深深融入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崇尚严实”是指坚持“严实向上”校风,坚持严谨科学态度,坚持求真务实作风,培养的人才遵从规范、追求秩序、严守纪律。“致能致用”是指培养造就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拥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
坚守使命传承历史,形成“崇尚严实、致能致用”办学特色
中国民航大学自成立以来,始终与中国民航事业发展休戚与共。学校在履行使命过程中,将行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融合,逐步形成“崇尚严实、致能致用”办学特色。
——坚守使命,准确把握行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学校深深打上了民航行业的烙印,方方面面受到民航文化的影响。“严”与“实”是中国民航极具行业特性的价值取向和行动依归,体现了珍爱人民生命财产的人本精神,服从大局、严谨规范的自律精神。
民航具有“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做到“能”与“用”的高度统一。既要具备较深的理论素养,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既要掌握航空科学技术的前沿知识,又要具备保障航空器可靠运行的应用能力。
“崇尚严实、致能致用”是民航业在总结几十年经验教训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学校“崇尚严实、致能致用”办学特色是学校履行使命、不忘初心的内在表现。
——传承历史,不断强化办学特色。1951年,学校前身——第二民用航空学校在天津成立。首任校长、中国共产党培养的首批飞行员方槐将军与“两航”起义人员为主体的教职员工,开创了新中国民航教育,孕育了学校“崇尚严实、致能致用”的办学特色。
在几十年的办学历程中,虽然学校的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军事化管理体制、准军事化管理体制到现代大学管理体制的变迁,但是“崇尚严实、致能致用”的办学特色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得到了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已经内化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形成了“严实向上”校风和“笃学、精博、严谨、创新”学风。
建章立制从严治校,促进“崇尚严实、致能致用”办学特色
制度是巩固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作风是展示办学特色的外化表现。中国民航大学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清晰工作流程、严格监督检查,促进“崇尚严实、致能致用”办学特色,使办学特色逐步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
——建章立制,倡导“明、快、严、实”教学管理作风。学校不断加强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同时严格规范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程序,倡导“明、快、严、实”教学管理作风。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日益完善的管理标准,是教学管理人员有效开展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制度基础。
——严格管理,倡导严谨务实的学生管理作风。一是严格学生管理,形成民航特色的学生管理体制。随着高校教学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将准军事化管理改革为以飞行技术等专业为代表的准军事化管理,和以机务、空管等民航特有专业为代表的“注重严实作风”养成,以及通用专业“注重团队纪律”的管理相结合的民航特色学生管理体制。
二是严格学业管理,实施严格的学生学业警告制度和学业淘汰制度。通过严格学生管理和学业管理,注重学生“严实”作风养成。
改革创新持续优化,发展“崇尚严实、致能致用”办学特色
围绕民航强国战略和科学技术领域变革提出的新要求,学校整体规划“四个课堂”,总体优化教学的时间空间,形成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不断发展“崇尚严实、致能致用”办学特色。
——改革创新,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做“精”第一课堂。20世纪70年代之前,学校以专科教育为主,培养模式经历了“以培养操作技能为主”到“以培养应用开发技能为主”的转变;80年代学校逐步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变,伴随着新型飞机和发动机的引进,逐步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主,面向机型同步更新”的教学体系;90年代,提出并实施“工程教育与工程训练相结合”培养模式;21世纪以来,全校上下树立“大工程观”理念,系统总结应用型人才特征,不断丰富实验实践资源条件,为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开展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立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借鉴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在机务、空管、飞行等专业群实施卓越计划“3 1”培养模式;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施CDIO培养模式。
历经时代变迁,学校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丰富办学特色内涵。
——持续优化,发挥四个课堂协同育人作用。在做“精”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学校统筹规划,加强第二、第三、第四课堂建设,通过四个课堂有机协同,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做“细”第二课堂,学校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平台条件,着力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做“实”第三课堂,学校为学生建设“常态化 集中性”实践机制,着力提高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做“新”第四课堂,学校为学生构建高效的网络育人平台,着力创新网络教育新手段。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了“三个层次协同、四个课堂贯通”的实践育人体系,着力加强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工程实现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断强化办学特色。
完善机制提升质量,保障“崇尚严实、致能致用”办学特色
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办学特色的传承发展,学校深入研究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参照国际民航组织和中国民航部门行业标准,导入质量管理思想,2005年建立了“多形式收集、多参数分析、多层面反馈”的“三回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2015年进一步发展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因素管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保障“崇尚严实、致能致用”办学特色。
——完善机制,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一是构建全员参与机制,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形成全员育人观念。二是保证全过程覆盖,运用多形式搜集、多参数分析、多层面反馈的质量信息处理方式,通过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有机结合,形成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覆盖。
三是注重全因素管理,明确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围绕质量执行、质量主体、质量条件、质量环节、质量建设等进行全因素管理。四是突出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按照PDCA质量管理理论,形成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科学精准的把握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落实质量责任,实施严密监控,加强激励引导,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五是体现激励相容,推拉并举,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机制。
弘扬特色人才辈出,彰显“崇尚严实、致能致用”办学特色
学校始终继承发扬传统优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广大毕业生为学校赢得“作风严实、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美誉,深受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企事业单位欢迎。一大批毕业生成为中国民航建设和发展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充分彰显“崇尚严实、致能致用”办学特色。
——弘扬特色,造就毕业生“严实能用”综合特质。学校通过第三方机构、组织到民航企业走访、专项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开展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毕业生总体质量高,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要求,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严实的工作作风,突出表现出岗位适应快、动手能力强、纪律严明、善于团队协作的特征。
——人才辈出,支撑行业快速发展彰显办学特色。与行业同根同源的办学特色助推毕业生成长成才,一批毕业生已经成为行业高级党政领导、杰出企业家和技术精英。如以中国常驻国际民航组织代表马涛、杨胜军,空管部门领导车进军、华东地区管理部门领导姜春水、西南地区管理部门领导蒋文学等为代表的党政领导;以中国航空集团公司总经理蔡剑江、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养民、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彤彬、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等为代表的杰出企业家;以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常芙蓉、东航技术公司韩少辉和吴刚、南航沈阳维修基地赵宝林等为代表的技术精英;以吴健雄、于西蔓等为代表的创新创业典范,等等。
“崇尚严实,致能致用”被每一名毕业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优秀毕业生在为民航事业做出贡献的同时,不忘反哺母校,积极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交流、实习指导等途径,以鲜活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促进“崇尚严实、致能致用”在新老校友中相互辉映、接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