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肖传国在制度失衡下走火入魔
假如,有严密而科学的医疗制度制止不成熟的技术进入临床;假如,在专家鉴定与国家重奖之前,有严密而科学的调查来支撑肖氏自己给出的治愈率数据;假如,在公检法介入案件审理时,能借重权威部门严密而科学的调查,也不会导出如今已被证实的轻率的错判。可以说,肖传国走到今天,是被这一系列的“假如”所诱惑所误导。
方舟子与肖传国的恩怨,忽而打假,忽而假打,明里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连环诉讼,暗里甚至抄家伙相向,最终真凶出炉,事件却并未尘埃落定,双方依旧就量刑上诉、抗诉争执不休。
如今,这个很江湖的故事,终于有了“庙堂”的介入。
10月14日下午,四名“肖氏术”的患者和家属到卫生部上访,希望以行政命令方式撤销“肖氏术”。卫生部信访办负责人表示,将尽量争取在15天之内给出书面答复。针对手术宣传的成功率,卫生部也将展开调查,搜集更多的病例。
卫生部的表态,让人长出一口气:早该进行的权威调查,虽然姗姗来迟,总归还是来了。
有媒体在问“谁造就了肖传国”,此问甚妙。我设想一下,假如咱们的医学制度极其严谨,肖传国当不至于走火入魔到如此地步。
首先,他的“肖氏术”不至于在很不成熟的背景下,“由于关于临床试验性研究的制度不健全”,就在平顶山匆匆变成临床手术。这埋下了肖传国虽纵横江湖其武功却先天不足的伏笔。
其次,在“肖氏术”效果存在争议的时刻,在没有得到系统而科学的调查支撑的前提下,却因个别权威院士的力挺,两次草率地通过专家鉴定,还得到了珍贵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甚至,如果不是方舟子斜刺里杀将出来,肖的院士头衔也极有可能美梦成真。两人也由此结下仇怨。
最后,在双方诉讼不断、患者也屡有质疑,已经造成相当范围的公众困惑之际,虽然法院判决过肖传国诉方舟子案胜诉,但就双方胶着的焦点——肖传国是否涉嫌数据造假,肖氏术效果究竟如何——权威部门醒目地沉默着,包括曾呼声很高的院士头衔的落空,也并无进一步的权威调查来佐证。于是,学术之争,由此演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江湖恩怨。
假如,也不会导出如今已被证实的轻率的错判。
可以说,是被这一系列的“假如”所诱惑所误导。
可怕的还在于,这些“假如”不独集中于肖传国一人,这也是今天医患矛盾频传、医院信任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意思的是,卫生部信访部门负责人表示答复会尽量限在15天之内。
看来,很多“权威调查”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但是,何必一定要等到酿成“社会事件”呢?
什么时候,我们的医疗体制才能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才能及时给公众一个权威的交代,并规避同样聪明的肖传国的堕落与方舟子的受伤?什么时候,患者才能在躺上手术台时拥有充分的安全感,我们也不必总是付出过于高昂的社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