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与袁克定 民国公子张伯驹曾过继给河南督军 与袁克文亲密

2018-04-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核心提示:当时袁世凯的家属多在项城,传闻有人欲对他们不利,袁世凯即命全家分批迁居天津,将诸子教育之事托付给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及张镇芳.袁家子

核心提示:当时袁世凯的家属多在项城,传闻有人欲对他们不利,袁世凯即命全家分批迁居天津,将诸子教育之事托付给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及张镇芳。袁家子弟来到天津,这让张镇芳大喜,为了获得与袁世凯儿子亲近的机会,张镇芳让张伯驹走出私塾,进入新式学堂,与袁家子弟成了同学。后来,张伯驹与袁世凯的二儿子袁克文等人并称“民国四公子”,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张伯驹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朱金中,原题为:《民国公子张伯驹曾过继给河南督军与袁克文亲密》

引子

出项城市区往南行30公里,就是秣陵镇。

根据当地史志的记载,秣陵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为东西街道呈龙的形状,又被当地人俗称为“龙镇”。在南北朝时期,以今天的秣陵镇为中心设置了秣陵县。

尽管后来秣陵县被并入项城县,但在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项城县城迁到此地,历经明、清、民国等,前后500多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项城县城并不在今天的市区一带,而是在南部的秣陵镇。项城县的千年古县历史,秣陵的历史就占据了500多年。

从明代到民国,项城县城为何一直在秣陵镇一带,而新中国成立为何北迁?项城市博物馆副馆长高静茹女士说,这大概是由秣陵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秣陵镇在项城市的南部,处豫、鄂、皖三省要冲,交通便利。不过到了近代,秣陵镇的地理优势开始下降。

1953年,项城县城搬迁至北部的水寨镇。因为水寨镇地处沙颍河航道和运河交汇处,是交通便捷的水陆码头,而秣陵镇没有水上运输。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很多县城都迁到了沙颍河边,主要还是为了发展经济。另外秣陵镇距离周口市区比较远,交通不便,所以最终将县城北迁。

县城搬走后很长一段时间,秣陵镇还被俗称为老城。1981年乡镇分设,建制恢复秣陵镇,同时也是老城乡政府所在地;1989年被河南省命名为首批“中州名镇”。

出身名门酷爱艺术

在秣陵镇小学院内,有一座灰瓦砖木建筑的两层小楼,坐北朝南。项城市博物馆馆长马海珍告诉记者,这就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的旧居。这座小楼面阔三间,进深三架梁,硬山灰瓦顶,东西长9.6米,宽5.4米,墙体厚60厘米,门窗檐下砖雕水波纹图案。小楼原是民国年间张伯驹家的一个中药铺,张伯驹曾在此闲居。

“我们已经组织人将原来存放在旧居内的一些杂物清出。”马海珍馆长说,张伯驹旧居的梁柱保存较好,但外部墙体有些破损,项城市文物部门正在搜集张伯驹旧居的资料,将来会按历史原貌进行修复。

张伯驹1898年出生于秣陵镇阎楼村,张家在项城也是名门望族。他的父亲张锦芳在家中排行老六,而他的五伯就是后来做到河南督军的张镇芳。张镇芳早年考中进士,进京为官,但遗憾的是膝下无子。按照传统规矩,如果一个人无子,其兄弟中有儿子多的就该过继给他一个。于是,张伯驹被过继给了张镇芳,这也改变了张伯驹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