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兰的车 刘锦兰:八千多职工的主心骨

2017-07-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1968年从扬州农学院毕业,刘锦兰回到了戴南.在村里种过地.当过电工.当时戴南镇的手工业比较发达,许多小作坊仅靠小柴油机发电,缺电的

    1968年从扬州农学院毕业,刘锦兰回到了戴南。在村里种过地、当过电工。当时戴南镇的手工业比较发达,许多小作坊仅靠小柴油机发电,缺电的现象时有发生。在镇政府的支持下,1985年刘锦兰搞起了小发电厂,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硬是在1988年让电厂发起了电,当年就创造了80万元的利润。

    正是电厂最红火的时候,刘锦兰却开始寻求新的机遇,“热电厂只能解燃眉之急,并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寻找到市场需求量大、科技含量高、发展空间广阔的新项目,企业才有以后。”北京、河北、广东、上海……“考察过航天用的水晶、不锈钢等十几个项目,走过千山万水,吃了千辛万苦。”刘锦兰说,寻找项目过程中,他在一次交通意外中撞断了腿,可听到了新的项目,拄着拐杖又去实地考察了。

    终于,在上海一家钢铁生产企业,一个叫“子午胎用钢帘线”的项目吸引了刘锦兰的目光。当时,全国生产钢帘线的企业只有两家,因为“子午胎用钢帘线”是一种科技含量非常高的产品,涉及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等各个领域,制造工序之繁、科技含量之高、投资风险之大令绝大多数企业望而生畏。“那时全国高速公路不超过2000公里,卖给谁,也是个问题。”

    然而,刘锦兰却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有前景的好产品,于是,他大胆决定,投资500万元,上马“子午胎用钢帘线”。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是成功的开始,也是他们六年痛苦的序幕。

    连续六年亏损

    他曾经站在“悬崖边”

    尽管刘锦兰已经做好吃苦的准备,但没想到的是这条通向成功之路竟会如此曲折。他说,从1992年项目动工开始,他和身后的团队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停不下来,也不能停下来,看不到前路,也找不到归途。

    建厂之初,周围的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认为一个小小乡镇企业搞“高、精、尖”的钢帘线是自寻死路,这么大的项目投入在小镇历史上还没有。“子午胎用钢帘线”项目上马之初,规划投资500万,然而,从1993年项目上马那天开始,兴达便走上了不断亏损、又不断增加投入的道路:前6年一直处于负债亏本经营状态,投资的数额则从3000万、2亿、4亿……不断追加,到1999年之前,公司融资投入已近10个亿,同时期的另两家钢帘线企业均以失败而告终。

“熬不过去的话,我就是历史罪人,”刘锦兰说。

    第一批产品终于生产出来了,却被判定为“不合格”,原因是国产设备有问题,不得已刘锦兰花巨资从德国和意大利引进五台设备,共2.5亿元。上海来的工程师,来一次开价就是3万,却对技术要领秘而不宣。刘锦兰算了一笔账,机器的产出根本无法负担购置和维护的成本。

    “这样下去,只有死路一条。”刘锦兰认为,只有靠自己自主研发才能找到出路。他决定先从模仿开始,刘锦兰让厂里的工程师先把设备拆掉,两亿多的设备让工程师们不敢下手,万一无法组装成功,谁都不敢想那后果,“我跟他们说,成功了算你们的,拆坏了我来承担责任。”

    产品走出国门

    他挺起轮胎工业的脊梁

    从那时起,他们关起门来没日没夜搞科研,吃住都在厂里,家里人一个星期来送一次吃的和换洗衣物,刘锦兰一度暴瘦,但始终保持笑容,“我不只代表我自己,还承载着他们的信心和希望,再苦再累,都不能在工厂掉一滴眼泪。”他们攻克了技术难关,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

    守得云开见日出。1999年兴达迎来了钢帘线项目上马以来的第一个盈利年,年销售额1个多亿。刘锦兰乘胜追击,继续追加投资,2001年销售4亿元,2002年达8亿元,到去年实现销售收入接近百亿元。兴达也不断壮大,拥有了十个厂区,3000多亩的规模。

    目前,兴达已经在泰国建分厂,明年将投产。之前中国市场的钢帘线都要靠进口,兴达进入钢帘线市场使得国内价格下降了三分之一,除了上海、成山、三角、三星、桦林等企业外,世界著名轮胎厂家——米其林、固意特、韩泰轮胎等都是兴达的重要客户,可以说世界各地的汽车上都有兴达生产的钢帘线。

    兴达一直对于技术革新很上心,先后主持研制开发出26种新结构钢帘线,在已鉴定的19种结构中,有11种填补了国内空白、4种填补了国际空白、4种属国内首创。

    谨守对员工的承诺

    他说自己身后有8000多个家庭

    刘锦兰说,这些年他信守三个原则:贷款绝不逾期、不拖欠一分税、准时给员工发工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筹钱在年三十把所有的工资发给了员工,“这是我对他们的承诺,也是兴达的人心所在。”这几年戴南镇,矗立起了很多漂亮的住宅楼和小别墅,不少是刘锦兰为自己的员工和管理人员提供的“宿舍楼”。“我目前的目标就是让所有无房的员工有自己的家。”

    由于钢帘线是一种科技含量相当高的产品,因此,如何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成了企业发展的关键。“记得我们1998年对外招聘的时候,一下子就来了80个大学生,可是没到3个月,全走光了。”这件事给了刘锦兰深刻的教训,毕竟戴南比不了一线城市,怎样才能将人才留住?

    首先,兴达公司党委、工会、妇联则肩负起了“牵线搭桥”的重任,时不时地举办一些联谊晚会,慢慢地,不少员工开始想“安家”了。安家就要落户,房子在哪儿呢?刘锦兰给他的员工们提供了3室1厅的“婚房”,花费上亿元建成职工小区,装修齐全,还没成家的职工也能住上“标准间”。

    在企业利润下滑时,兴达的薪酬不降反升,“只要有能力,任何人都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报酬。”在兴达,普通员工人均月收入超过5000元,本科生的人均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而如果在科研项目上有重大贡献,年收入甚至能达到百万!“我们兴达职工起码有3000多辆汽车。这就是他们生活质量的体现。”刘锦兰很自豪。

    对于和自己同甘共苦至今的一批老员工,刘锦兰更是珍惜:“这批老员工现在都是40岁左右,他们对兴达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兴达最困难的岁月里,他们不离不弃,兴达的经营状况好转后,公司让他们成为股东,享受分红。

    每天刘锦兰都会习惯性地在厂区四处转悠,去发现公司需要提升和改变的细处,“我的身后有8000名员工,而他们身后有8000个家庭,为了他们的幸福,我会全力以赴。”

    奋斗的人生更精彩

    从一个负债累累的乡办厂到拥有十个厂区、年产值逾100亿的上市公司,刘锦兰带领兴达用了30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转身。他不仅是个企业主,更是8000多职工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