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煤码头公司李洪峰:技术创新节能之本
李洪峰,1989年毕业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之后进入天津港第五港舶公司,从事技术设备管理工作。2001年8月进入天津港煤码头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技术管理。2004年5月,他担任天津港煤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开始转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
专业化实现多方面节能作为第三届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之一,李洪峰对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深有感触。“天津港的发展得益于科技进步,这是天津港员工的一个共识。天津港煤码头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更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天津港煤码头有限责任公司于2001年11月正式投产,是天津港专业从事煤炭装卸作业的码头公司,已经建成四个煤炭专业化泊位,年设计吞吐能力达4300 万吨,改变了过去通用散货泊位的运作模式。
实现了企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的转变。天津港煤码头的建设,一方面为满足“北煤南运”这一国家能源运 输战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环保节能的考虑,天津港煤码头有限责任公司是天津港第一家同时通过“质量、安全、环保”三体系认证的企业。
通过先进技术设备的引入,天津港煤码头有限责任公司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李洪峰对记者说,“煤码头引入的一整套专业化设备,完全改变了过去的运作方式,企业专业化发展模式得到了天津港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作为一个成立时间不算长的专业化码头公司,天津港煤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多种资源的节约。
首先是人力资源的节约。天津港煤码头采取了新的作业方式,全自动化的生产线节省了大量人力投入。李洪峰觉得,“人力的节约也 是一种资源节约,这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其次,节省了大量的能源消耗。以前散货码头装船之前要采取多次的人力卸货、倒运、装车,而煤码头专业化的设备 有效减少了这些环节,使得单位能耗较以前有明显的下降。
例如,目前煤码头的南九、南十泊位通过9公里长的皮带直接由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进行供货,这也是国内首创的一种作业模式;此外,煤码头公司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土地资源。据了解,过去作业模式下的货垛最高只有5米左右,而煤码头堆场通过专业的堆料机可以使货垛达到17.5米的高度,这使有限的堆场范围内能堆放更多的货物。相应地,对货垛喷淋的用水量也大为减少。
自主创新开辟节能新径“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大环境。天津港年轻一代技术管理人才的成长,都得益于天津港的发展。”对于所取得的 成绩,李洪峰表现得十分谦虚。实际上,从进入天津港那天起,李洪峰就没有停止过对新技术的关注。从天津港第五港舶公司的主管工程师到现在天津港煤码头有限 责任公司的副总经理,他一直在加强企业的技改技革。“这不是你想不想关注的问题。一旦你不关注,那么企业必然被市场所淘汰”。
大学毕业后进入天津港的第一年,李洪峰发现,“港口人力清扫效率较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也相当大”,针对这一情况,他设计出了码头清扫机,并因此获得全国青年发明博览会的新星奖。
天津港煤码头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初,缺乏相关专业化经验成为最主要的困难。为熟悉新设备,使其能尽早投入使用,李洪峰与技术人员在企业连续奋战半个月,期间没有回一趟家,直到解决了新设备应用中的所有技术难题。
“在天津港煤码头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专业化配煤工艺、状态监测系统以及动态的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项目,这些项目也取得了很好的节能效果”,李洪峰十分重视企业中的自主创新技术项目,而这些项目也确实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效益。
为满足市场中企业对“配煤”(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煤按比例进行混合)的要求,煤码头公司于2003年自行研制了专业化配煤工艺,并制造了配煤小皮带机,“这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这一工艺在满足了装卸生产“翻堆”过程和“取装”过程配煤需要的同时,减少了皮带运输线的运行时间;由于这一系统维修容易,修理成本也较低,有效实现了节能降耗。
作为一个连续运转系统,新设备的维护管理不同于过去的“管、用、养、修”的传统模式,因为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套系统将陷入停顿。针对新的设备,企业自主开发了“状态监测系统”,这一套监测系统起到了提前发现问题、进行故障预测的作用,让企业管理者对整个企业设备的正常运转“心中有数”。
另外,通过引入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模式,天津港煤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量化的动态管理,不仅可以了解目前煤码头所有的货物以及船舶的各种实时数据,还可以对未来进行相关预测。同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流程都进行量化管理,依据一定的数据指标可以对相应的环节进行客观评价,从而实现了职工的自我管理,提高了他们的节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