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长张庆军现况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长张庆军:合肥商业地产相对过剩
张庆军介绍,合肥从“十一五”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已经持续十年,这十年一直延续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那么“十三五”合肥会变成什么样?对于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这个话题,张庆军也说到了合肥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还是非常有信心继续保持以往的发展态势。”张庆军说,未来五年,合肥经济总量位次要前移。“目前合肥经济总量位次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排在10名左右,我们想位次进一步前移一到两位,具体是保十争八。到2020年经济总量冲刺1万亿,财政收入力争超过1600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万亿元。”张庆军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能够达到25%以上,在创新发展上争创全国一流。
张庆军介绍,合肥“十三五”期间城市化率能够超过75%,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环境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对此,张庆军也给出了愿景目标,“十三五”期间,合肥森林覆盖率超过2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空气质量优良指数要进一步上升。
谈建议
尽快建国家级滨湖新区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张庆军这次也带来好几条建议,对创新发展、生态环境和民生改善等方面,他都有自己的看法。
“在区域的创新发展,在技术的创新发展,在产业的创新发展,在科技的创新发展方面我都是比较关注的。”张庆军告诉记者,他关注的话题也得到了安徽代表团的广泛认可,以代表团名义提出的建议中,第二项就是请求国家尽快审批和指导建设国家级滨湖新区,“这个不但是我个人关心,我们省里作为全团也共同关心这个话题。”
张庆军的另一个建议是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对合肥来说,我们要树立城湖共生的理念,所以巢湖的治理对我们来说是决定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张庆军说,关于巢湖综合治理,要全面启动187个小流域治理,合肥将建成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巢湖水质总体要达到IV类水标准。
“关注一些民生领域的改善,合肥去年用了一年的时间把基本公共服务规划进行了具体的细化,在全国也是第一个推出三年滚动计划,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市。”张庆军说,对涉及到民生领域,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话题,包括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方面的话题是他高度关注的,也是他这次两会准备的建议内容之一。
谈房地产
商业地产供过于求
国家要求各地房地产去库存,合肥情况怎么样?张庆军介绍,合肥的房地产住宅一天能卖三四百套,与其他城市相比,房地产市场存量并不大,但结构仍需要调整,商业地产、写字楼出现相对过剩,去库存压力较大,已建的卖不掉,已批的不敢建。
“合肥的情况和全国很多城市还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房地产市场的供需总体上是平衡的,这几年的态势也比较平稳。”张庆军说,但也有一些结构性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像商业开发的面积、一些写字楼的面积,相对来说有一些供需矛盾,有一些供过于求,所以下一步合肥在房地产的去库存方面还要采取一些结构性调整的办法,进一步稳定房地产市场。
张庆军介绍,现在国家规定,允许房地产企业将规划作适当调整。怎么引导调整的方向?他认为,不一定都要搞成住宅,可以与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起来,比如为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提供场所。
谈创新
新建四个世界产业集群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张庆军表示,合肥在创新发展上要进一步打造新的引擎。目前合肥和中国科大、合肥工业大学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以及清华、北大分别建立了7个协同创新中心,下一步将把协同创新的平台进一步打造好。
“我们要建设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支持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中国科大建设超导核聚变中心、中国量子中心等重大科技平台。”张庆军说。合肥要成为一些原创科技,特别是前沿科技的发源地。此外,还要建成全国性的产业创新中心,主要包括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以及分布式智慧能源。
张庆军告诉记者,合肥现有一定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要进一步做好现有的一些项目建设,其中包括新型平板显示、光伏、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到2020年新建成四个千亿元级的世界产业集群。
谈人才
合肥将设立人才特区
张庆军认为,合肥没有更多的自然资源,地下也没有矿产资源,唯独科教资源相对丰富。“我们有科大、工大,有几十所、上百所的大学,包括职业院校,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在校学生,所以合肥最大的资源、最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科教。”
不过张庆军也表示,这些现在都还是潜在优势,怎么样把这些科技成果、新产品、新技术,包括创新创业的成果,由潜在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是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
“我们正在进行调研,下一步可能在人才建设、人才发展上,按照这次‘十三五’规划的内容要求,构建人才特区。”张庆军说,在人才的培养、使用、引进等等方面出台一些比较有前瞻性和突破性的政策,为海内外人才的集聚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