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遵将军之女林华卿 林华卿校友:将门虎女情系海军战舰

2018-03-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上海海军四八O五厂副总工程师林华卿(南京工学院1963级1968届动力工程系)    编者按:国防科技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石,而铺垫这些基石的

上海海军四八O五厂副总工程师林华卿

(南京工学院1963级1968届动力工程系)

    编者按:国防科技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石,而铺垫这些基石的是那些爱岗敬业、有能力、能吃苦、肯钻研的人们,是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垒筑了我们的钢铁长城。林华卿是其中一位,林华卿式的人物还有许许多多。

    1997年9月,作为上海市船舶工业系统唯一的代表,林华卿来京参加了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期间,中国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来到上海代表团的讨论现场。林华卿欣喜地向江主席汇报了她所在的海军4805厂修理新型潜艇的情况。

    江泽民主席听后,高兴地说:“你们做了很好的工作。工人们辛苦了。”江泽民主席的鼓励令这位多次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和全国优秀女职工称号的高级工程师心潮难平。

    多年来,林华卿——这位将门之后、海防世家的传人——把爱国之志化为报国之行,殚精竭

虑于建设祖国强大的海防,为海军现代化舰艇的修理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前辈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需要我们以行动来继承”翻开林华卿的家史,爱国主义

精神如血脉相传,历历可见。

    她的叔曾祖林则徐,因虎门销烟、筹海图强而名垂青史,是“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

的中国人。

    祖父林朝曦是清朝海军的一位爱国将领,曾参加过多次抗击外侮的海上战斗。

    父亲林遵,早年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抗战胜利后,曾率舰收复西沙、南沙群岛。1949年,时任国民党第二舰队司令官的林遵毅然率舰艇30余艘光荣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共和国第一批被授予少将军衔的海军军官。

    (林遵,1905年生于福建福州,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侄孙。日本投降后,他率“太平号护卫舰”、“中业”两舰接收南沙群岛,将南沙主岛以所乘军舰舰名改为“太平岛”,并在岛上竖立纪念碑。

南京海军指挥学院海军史研究专家高晓星说,如果没有他当初的那些举动,我国南海岛屿现在所面临的处境会更为尴尬。“南京江面上的壮举”——毛泽东如此盛赞1949年4月23日林遵率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起义。当天华东军区海军成立。那一天,也被定为海军纪念日。)

    1979年夏,上海。已身患癌症的老将军林遵临终前对女儿林华卿深情地说:“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海防事业奋斗不息。”带着父亲的嘱托,刚从山东调回上海的林华卿走进海军4805厂的大门,成为电气车间的一位技术员。

她从穿上工装的那一刻起,就一头扎进船电、电机、电钳等主要修理小组,拜工人为师,一面干,一面刻苦地学习钻研,节假日也不休息。在很短时间内,她不但学会了基本的维修操作,还把许多老师傅多年练就的“绝活”学到了手,成了船电维修的“行家里手”。

    1996年9月,一艘新型潜艇电机发生故障,导致潜艇的电瓶不能充电。然而,电瓶长时间不充电,就要报废。价值几千万元的电瓶危在旦夕。林华卿心急如焚。她奋战两天两夜,搞了一套救急方案。

有人劝她:“万一失败,你要上军事法庭的。”把装备看得比生命还宝贵的林华卿义无反顾,上艇科学操作,终于获得成功。两天后,当专家登上潜艇,发现电瓶完好无损时,紧紧握住林华卿的手激动地说:“你创造了一个奇迹!”

    多年来,凭着对海防事业的执着精神,林华卿和同志们一起,先后攻克了驱逐舰的消摆装置、潜艇的主发电机和推进器等十多项维修技术难题,取得了自行设计制造新型船舷阀泵压工具、潜艇元件测试盒等多项革新成果。

    林华卿对自己颇受人瞩目的身世一贯三缄其口,讳莫如深。当有人问起她的身世时,林华卿总是说,“前辈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需要我们以行动来继承。”“建设强大的海防,需要有股殚精竭虑的拼劲”1995年11月的一天,一只银鹰在北京国际机场腾空而起。

    飞机上,坐着林华卿和厂里的其他几名技师。他们奉海军之命,赴欧洲某国学习某型舰艇的维修工艺。和谐而轻松的气氛中,唯有林华卿微微蹙着眉头,坐姿也显得僵硬。原来,临出发前的一天,林华卿不慎摔了一跤。

登机前,她从医院里刚刚拍到的片子上,看到自己胸前的一根肋骨摔折了。“这怎么办呢?我是组长,身担重任,临阵换将不可能。”林华卿一咬牙,只带了一些云南白药和止痛片,便踏上飞往异国的旅途。

    这是林华卿第三次在骨折的伤痛中奔向工作第一线。她常这样鼓励自己:“建设强大的海防,需要有股殚精竭虑的拼劲。”忘我地工作,常常使她疏于自己身体的保护。有一次,一艘潜艇要进厂坞修,林华卿发现船坞深度不够,便风风火火地想再去察看,却不小心从自行车上摔下,摔折了脚骨。

她打上石膏,只在家休息了半个月,就又回到了维修现场。另一次,一艘潜艇试车在即,林华卿在检查准备情况时,不慎从高台上一脚踩空,再次摔折了脚骨。这次她仍一瘸一拐地每天奔波于船坞、车间。

    这次异国学艺,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障碍。由于教师不懂汉语,翻译不谙专业,林华卿处在“外国人讲话听不懂,中国人讲话也听不懂”的尬尴境地。无奈之中,林华卿每天晚上除了巩固白天的学习成果外,还坚持给翻译补专业课。这样,为把每一项修理工艺弄懂、吃透、记熟,她得付出双倍的精力。

    林华卿突出的敬业精神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感动了外国教官。当她在第一个被评为优秀学员时,一位外国教官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从你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回国后,林华卿又一头扎进材料的整理工作中。仅用了半年时间,她就和同事们整理出各种修理工艺、检验标准、勘验系泊和航行预试大纲等技术资料231份,100多万字,使自己的所学所知能够长期地服务于新型舰艇维修。

    “中国人的事,要靠中国人干,而且要干好”1996年初夏,某新型潜艇要进厂坞修,林华卿作为工程主管之一,负责整个项目的技术保障。

    这艘潜艇的故障已经明确,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设法使潜艇数千吨的巨大躯体浮出水面,供维修人员放手修理。然而,由于这艘潜艇其外型特点和骨架结构比较特殊,如果因为支撑潜艇的坞墩不服贴而发生稍微闪失,损失就将难以估计。

    有人建议,干脆聘请外国专家算了,可林华卿说:“中国人的事,要靠中国人干,而且要干好。”她打听到一位已经退休的老技工是坞墩设计方面的权威,就去虚心请教,用自己的诚意感动了这位老师傅。他找到林华卿,请战说:“这个项目我可以搞,但必须有你的支持。”林华卿高兴地说:“你放手干。有风险我来担。”很快,20多个经过加固处理的活动船墩就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船台上。

    林华卿还根据新型潜艇“膀大腰圆”的特点,建议及时增加了船台的深度并调整了潜艇的浮态。

    潜艇出水的日子终于到了。那一天,全厂几千双眼睛都注视到这个凝聚着舰艇修理人员的船台上。当潜艇缓缓地滑上船台,稳稳坐到了坞墩上,抖落身上的黄浦江水,浮出水面时,周围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林华卿欣慰地笑了。

    一些外国专家目睹了这个场景,赞叹说:中国人的技术真棒!

    经过全厂上下的齐心努力,这艘潜艇提前12天修毕出厂。为此,海军装备修理部两次发来表扬电。海军上海基地还专门召开表彰会,为林华卿和其他同志记功嘉奖。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林则徐的这句诗,林华卿还在十分年幼的时候就看到眼里,印在心上了。多年来,面对着舰艇修理上的一个又一个难关,林华卿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都在实践着祖辈的训诫。

    几年前,林遵将军生前的一位定居于美国的老友托人找到林华卿,邀请她到美国定居。

    林华卿出生于华盛顿,按照美国法律,只要赴美,就可获得永久居住权。但林华卿婉言谢绝了。她说,我的事业在祖国,这里有我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