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吴艺术生涯 诸乐三先生篆刻艺术生涯(一)

2017-09-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先严诸乐三先生,在少年时代就跟先祖学治印.先祖诸公锡荣,苦读书,十七岁得中贡生(秀才),不求仕进,耕读传家,亦爱好金石书画,故先父初学书画篆

先严诸乐三先生,在少年时代就跟先祖学治印。先祖诸公锡荣,苦读书,十七岁得中贡生(秀才),不求仕进,耕读传家,亦爱好金石书画,故先父初学书画篆刻实启蒙于祖父。初时刻印,多以砖瓦、竹根、瓜柄取材,磨削成图章状学刻,刻刀向铁铺定制。偶得一石章,如获至宝,刻了磨,磨了再刻,反复多次,直至无法磨刻方为罢休。后来觅得吴昌硕《削觚庐印存》作范本临刻,一方印临刻数次,直于自以为形神俱佳为止,精益求精地刻苦磨炼,这也是他从小就养成了的作风。十八岁时在杭州中医专门学校读书时,结识了经亨颐、夏丐尊先生探讨印学。夏赠以《乐石社印谱》,从那时起,又多作古印临刻。与此同时亦广泛涉猎浙皖明清各家,勤奋好学,临刻了不少历代名家代表作,从此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为了在艺术上拓宽视野,十九岁转学到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读书,其时,学医、学艺两不误,有机会朝夕与昌硕先生相处,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是年振缶翁老人为师,得乃师教诲,更有幸者能常常侍从老人左右,亲临现场领略老人挥毫,得益良多。

在篆刻上得到了老师的亲授,并能直接细观其原作,反复深究老人印学之精髓,目睹老人治印之真谛,分朱布白重书法意趣,以极经意中化为极不经意之趣。故对老师的印学方面,着实作了一番精深入微的研究,终得缶翁衣钵,出于师授,继承师法,不规管于师法,求发展创新意。

吾父曾说:"我治印的方法与学习的过程,走的就是昌硕先生所走过的路子,后来昌硕先生指引我直追秦汉古玺……使我能懂得汉印能转化引发出各种风格,后来在实践中体会尤深,取法汉印,并从汉印中平实一路化出……"。

他的篆刻,二十年代在上海印坛已很突出,得到了缶翁老人的鼓励和赞赏,缶翁并作诗勖勉:

    何药能医国;踌躇见性真。,

    后天扶气脉;本草识君臣。

    鹤洛有源水;沪江无尽春。

    霜红寻到不;期尔一流人。

此诗说明老人对青年时代的先父非常能成为傅山一流人物,感情之真切动人,不言而喻矣!

乃父诸乐三先生于1920年到上海拜吴昌硕先生为师前,对诗书画印已具有相当水平。到沪之后,终日目濡耳染,无一不是艺术的形态与精神;老师作画时,他在旁观察侍候,前辈谈艺时有机会聆听;甚至直接参与前辈"题襟馆"的雅集活动,在这种得天独厚难能可贵的环境熏陶下,使他各项艺术迅速早熟。所以,在1922年,年仅弱冠的乐三先生,因其仲兄诸闻韵先生赴东瀛考察艺术教育,代授花鸟课于上海美专,他以临场示范讲课方式进行教学,博得了刘海粟校长的赞扬。1923年诸闻韵先生筹建了上海美专中画系,为首任中画系主任。中画系课程设置,有中国画论,诗词题跋、书法、篆刻等课,乐三先生兼任了书法篆刻等各课,这时期起至三十年代初的教学中,在篆刻上学有成就的,先后如来楚生、刘伯年、冯建吴、陈大羽、丁吉甫等先生,他们均为当今印坛宿将。

前清举人、先严之师、上海著名儒医、江阴曹家达先生,于1936年为出版《希斋印存》谱序有云:吴缶老师道山后九年,其门人孝丰诸乐三始敢出印谱以问世,何其难也。盖业不期乎速成,而期乎能积,无以积之则不精,不难乎赅洽,而难乎择执,无以执之则不固,故篆刻难,取法缶老之篆刻则尤难。……乐三早岁出其门下,于诗书画篆刻,皆能深入堂奥,缶老存日,每为予称道其好学,良非虚语,尝记偕乐三昆季访其师于吉庆里高楼,谈笑竟日不厌,迄于今,缶翁往矣!人事变迁,遂成今昔,予既幸乐三于金石刻画,不坠师法者如此,特转憾缶老之不及见也。乐三于此得无有江汉秋阳之感乎!丙子秋仲江阴曹家达序于上海城西寓。

三十年代先父除在上海美专之外,尚在新华艺专、新华艺术大学、中华艺术大学和昌明艺专等校,任教中国画及篆刻各课,深得学生爱戴。1988年3月新加坡中华美术研究会永久会长黄葆芳先生在香港《大公报》发表了题为《画品与人格》一文中写道:"……在上海美专时我在闻韵、个簪先生的教室学花鸟画,篆刻课由乐三先生指导。乐三先生性情和蔼敦厚,举止彬彬有礼,很受同学们尊敬。他授课时尽心,不厌其烦地解答问题。上篆刻课,手中握刀镌石,口边不停讲解,学生们听得入神,虽下课铃已响,大家都不想离去。美专中西绘画门派颇多,理论观点上的矛盾也大,但乐三先生从不涉入这些是是非非之中;所以他在同事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不傲慢,不自夸,这和缶庐老人的性格修养很相似。老人生前曾说:乐三能得我之神韵。这句话不单是指艺术,我认为还包括品格在内。"

著名美术史论家邵洛羊先生曾回忆:"1934年秋,我入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有位三十岁左右的老师诸乐三先生,他是教我们篆刻课的,温文尔雅,淳淳有林下风。我懂得一点金石之学,治印之道,实启蒙于乐三师……"。

1989年著名书画篆刻家陈大羽先生回忆道:"每每回忆五十多年前,我到上海美专上学的那一段经历,我就会联想到诸乐三老师,并且感念不已,在我内心里他一直是我一位恩师"。"在三年级时,乐三老师是上我们的画论课和篆刻课,我对篆书、篆刻的爱好正是从这时开始的,只要问到他,总是诲人不倦地予以指导,使我增长了不少印章知识,初步掌握了篆刻的技法,进一步认识到诗书画印之间蕴含的内在联系。

我的毕业创作中除国画外,还展出两幅篆刻作品,乐三老师喜为题跋云:‘汉卿仁棣从余刻印期年,平时谈艺恒中夜不去,略指途径便有会心,此刻为其来沪后创作,多半句作篆者,分朱布白己知虚实之理,循序以进,不难臻上乘禅也。

丙子四月诸乐三书。’"

抗战初期,杭州国立艺专迁往长沙,1938年应聘于艺专,又与闻韵、天寿先生同事。后在沅陵复课,担任了国画与篆刻课。潘先生说,因逃难图章都失落,先父于是为他刻数方印章,这几方印一直是潘先生随带常用之印。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应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和杭州艺专校长潘天寿之聘,在上海、杭州两校同时授课,往返于沪杭。

从那时起利用课余时间,以墨笔钩摹《缶庐印存》。第一册于1947年完成,吴茀之先生见此墨钩本,曾有题跋云:"乐三兄课暇勾摹缶庐印存都一百五十六方,极类原拓,并获其神髓,非精此道而谙缶翁印学之渊源者,曷克臻此,个簃赠乐兄诗,‘前数师曾后到君’,信然。

丁亥长至节后十日吴茀之敬跋于湖上寓次"。

1947年至1973年之间,化了廿六、七年之心血完成了四册墨钩缶庐印存,凡原印存中未收入者,均搜集到墨钩缶庐印存中,四册共计收集了七百八十方印拓。另外尚有墨钩赵之谦印拓,亦系原印谱中未曾见也。

在杭州国立艺专篆刻教学中,学习成绩突出的,后来颇有建树的如罗尗子、李伏雨、林锴、李震坚等名家、高足。

乐三先生自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从事中国画范围的各门课程的教育,其中篆刻一门,也是他长期锲而不舍,专心孜孜探索的。在长达六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篆刻艺术教学经验,培养了几代人,成为书法篆刻艺术上卓有成就的大家。1960年浙江美院中国画系拜师会,确定刘江为诸乐三先生弟子,专攻书法篆刻,刘江先生成为我国有史以来栽培的第一代书法篆刻研究生。1963年中国画系在原有人、山、花三科基础上,后增设书法科专业,李文采、金鉴才等就是第一届书法篆刻本科生。伺后,1979年秋,美院招收了第一期书法篆刻硕士研究生班,五位研究生,他们是:朱关田、王冬龄、陈振濂、邱振中、祝遂之。年逾八间高龄的乐三先生还肩负起导师重任。如今美院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都已成为当前书坛及教学骨干,引入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