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华小燕姐 燕子姐姐陈燕华走进静安区中兴路小学 向孩子和家长传授“讲故事之道”
许多人也许都能在过去的记忆里找到她,那个声音甜美清亮的燕子姐姐,当年主持过少儿节目"燕子姐姐讲故事"。燕子姐姐大名陈燕华,她不光会给小朋友讲故事,还会摆弄小木偶演木偶剧,也出演了一些电影和电视剧。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她随丈夫、华东师大教授许子东赴美,成为陪读太太,后来又随夫去了香港,成为了TVB的新闻主播。
现在,陈燕华又回到了上海,从单纯的少儿节目主持人向儿童教育与文化传媒的方向转变,但她为孩子讲故事的热情依然未改。
她说:"我刚出国时把女儿留在国内,女儿一岁多就听我讲故事的磁带。如今她长大了,说这些故事给了她想象力发挥的空间,一边听一边就在脑海里构想出画面。我发现,讲故事可以将传统的价值观融合在故事中,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
4月18日下午,陈燕华来到中兴路小学,参加了"经典阅读手拉手"读书月活动。为了欢迎燕子姐姐的到来,为了展示读书月的活动成果,孩子们表演了配乐诗朗诵《长江之歌》、沪剧《上海谣》、原创童话剧《布莱克的报恩》等节目,受到了燕子姐姐和到场嘉宾们的一致称赞。
之后的一个小时是陈燕华的讲座时间。中兴路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到场聆听。陈燕华说:"对小朋友来说,听故事很重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读和听是两种功能,对孩子来说,没有一开始的"听"就没有后来的‘读’,更不可能像今天这些小学生这样‘演’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燕子姐姐讲故事"的磁带曾经畅销不衰。2000年,唱片业走入低谷,为了延续讲故事、听故事的好传统,"燕子姐姐讲故事"就被列入各个出版社的有声读物出版目录中,仍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陈燕华说,她自己小时候也爱听故事,总是趴在家里的熊猫牌录音机边上,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
孙敬修爷爷是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讲故事专家,曾任北京市少年宫辅导员。他长期悉心钻研儿童心理及儿童语言,在学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给儿童少年讲了几十年故事,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作"故事爷爷"。
在陈燕华看来,传统是条河,不流就成了死水。为了发扬给孩子讲故事的优秀传统,燕子姐姐决心要像孙敬修爷爷那样,把少儿故事讲好,让小朋友们爱听。
陈燕华讲故事前,有两个准备环节。首先是改编故事。要让故事好听好看,与时俱进,符合家长的教育理念。在这个环节里,选材是第一重要的事。听童话故事是孩子接触真善美的第一步。因此,燕子姐姐选故事材料有几条重要的标准:第一,要没有时代的烙印,角色、人物不能"脸谱化"。
"时代的烙印"和"脸谱化"是中国儿童文学的硬伤。燕子姐姐在做《故事大王》比赛评委时发现,还是有一些老师会选择"喊口号"式的故事。这是陈燕华非常反对的。
第二,文学性要强,要有回味。第三,要充满童心、童趣。改编的第一步,是使故事的语言流畅、简洁、活泼、上口、有韵律。要像唱歌一样把故事说出来。要用孩子的语气,但不能有孩子的语病。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小心翼翼地放好。为此,要改改写写十几遍才行。故事的开头要有气氛、有渲染。
改编当中,难度最大的是把绘本改成故事。因为绘本以图说话,文字很少,改起来很痛苦。燕子姐姐改过一本绘本《彼得兔的故事》,上一版是20世纪30年代改的,那时候汉语白话本身还不成熟,因此那个版本改得不生动,还带着旧时代的气息。不过,绘本故事可以从画面里找细节。讲述的时候要把情节的张弛用语速、语气表达出来。
有家长提问:"为什么要让孩子多听故事?"燕子姐姐解释说:"因为电影电视是直观的,绘本读物是平面的,只有把书本上的故事讲出来才能使人展开联想。孩子会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带着问题自己去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
陈燕华还提到,她有时候会给气氛相对欢快的故事加一个淡淡忧伤的结尾,比如《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两只老鼠互相不习惯对方的生活,原著以"两个好朋友就此分开了"结束。燕子姐姐改编时加了一句:"以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以此引发孩子们的思考。而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小女孩悲惨地冻死在街头。燕子姐姐为了不让小朋友听了太伤心,加了一个结尾,说小女孩临死前在火柴光芒中看见了她的老祖母,消解了悲怆气氛,让孩子们在故事中学会同情、爱和珍惜。
陈燕华讲故事的第二个准备环节,是配乐和朗诵。燕子姐姐说,语文功底和古典音乐素养是人一生的基础。所以,她要给故事配上古典音乐,形成音乐角色。《琥珀的故事》她用《晨曲》配乐,《彼得兔的故事》用圣桑的音乐配乐。
音乐让故事多了很多层次,扩大了想象空间。小朋友听燕子姐姐讲故事,最好是待在家里,把灯关上,和爸爸妈妈一起静静地听。燕子姐姐虽然不是学音乐出身的,但她知道哪一段音乐能作为某个故事的主旋律,哪一段音乐能配当下的剧情动态,使小朋友们更加爱听她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