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杜姆卡》赏析
摘 要: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民族乐派”代表,一生名篇佳作无数。《杜姆卡》作为柴可夫斯基的最广为人知的钢琴作品之一,用音乐形象表现了俄罗斯的民族风情,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颇具研究价值。因而本文以作品赏析为切入口,仔细研究了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特征和作品表现出的意境,以求探索作品中的音乐内涵和音乐美。
关键词:《杜姆卡》钢琴作品;柴可夫斯基;音乐特征;意境;音乐内涵
《杜姆卡》是柴可夫斯基于1886年2月27日创作的,是一首比较成熟的音乐作品。当时正值沙皇黑暗统治时期,统治阶级、政治制度皆呈衰败之势,社会新生力量萌芽,柴可夫斯基心中不免有所看法,于是将个人的思想观念融入《杜姆卡》中,赋予了作品浓郁的民族色和强烈的个人情感。可见《杜姆卡》是一部音乐内涵丰富而深刻的钢琴作品,虽然有很多人演奏它,却少有人研究它,所以值得深入研究。
1 《杜姆卡》简介及创作背景
1885年左右,柴可夫斯基创作正值辉煌时期,许多优秀的钢琴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包括《杜姆卡》。当时的俄国处于沙皇黑暗统治之下,政治制度腐朽没落,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的柴可夫斯基,一方面憎恨专制统治者,同情穷苦大众,另一方面又极力拥护保守的王朝。
他珍视自己的自尊,可是统治者往往践踏他的尊严和人格。柴可夫斯基在各种矛盾中挣扎着,无处抒发胸臆,遂将自己对实现世界的看法,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融入创作的钢琴作品中,所以他的钢琴曲往往有着强烈的民族色彩,以及悲壮苍凉之美,《杜姆卡》同样如此。
《杜姆卡》亦可译成“悲歌”,副标题为“俄罗斯乡村景色”,是一首叙事性的作品。在这部钢琴曲中,柴可夫斯基借鉴了斯拉夫民族民谣,用深沉的旋律表现出凄凉美感,用轻快的音符透露出蓬勃之意,明暗之间营造出了震撼人心的气势。
在整首钢琴曲中,轻快和缓慢的拍子不断的交替变化,朝气蓬勃和忧郁哀伤也不断的交替出现,将俄罗斯热烈的舞蹈场面和缓慢而哀伤的情绪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充分表达了柴可夫斯基矛盾的心理,赋予了作品独特美。
2 《杜姆卡》的创作特点和音乐特征
2.1 创作特点
1、常用音阶式的级进写作手法,使旋律不间断的、流畅的向前发展,给人以安逸平稳的情绪。
2、旋律常用重复的写作手法,适度的加剧了旋律的紧张性,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较为理性的旋律写作。
3、柴可夫斯基注重了器乐化的音响效果,因此,这首作品音乐宽广,有大幅度的速度和响度变化。
4、主调与复调音乐相结合,主调旋律清晰,结构整齐匀称,句读分明,其他声部作为陪衬主调的织体,旋律的线条起伏富有变化,更为流畅。复调音乐丰富了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伏的效果。
5、旋律音镶嵌在复杂的多声部织体中,成为一种隐伏的旋律线条。
2.2 音乐特征
1、民族性
柴可夫斯基身为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人,对俄罗斯民族有着强烈的情感,他热爱这片养育自己的大地,热爱人们丰收、喜庆时的欢歌喜舞,所以喜爱在自己创作的钢琴作品中运用民歌。他运用的民歌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抒情民歌,二是舞曲民歌,《杜姆卡》同样应用了这两种类型的民歌。
在《杜姆卡》中,第一部分为歌唱性旋律,优美、抒情,第二部分是节奏强烈、活泼的舞曲,两段分别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和兴趣,将乡村风景、人们热闹非凡的舞蹈场面表现的淋淋尽致。
2、悲情性
在19世纪80-90年代,俄罗斯沙皇的专制统治愈加残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激化,生活在黑暗下的人们希望挣脱出这种桎梏,渴望美好而幸福的生活,但又有一股强大的势力阻碍着他们愿望的实现。生活在这样社会背景下的柴可夫斯基自然对此有着深刻体会,激发了自身的创作激情,为创作提供了动力和题材,同时也赋予了这一时期钢琴曲《杜姆卡》一定悲情性。
例如,《杜姆卡》开头部分用节奏缓慢的音符仿佛讲述了一个悲哀的故事,让听者情绪低落、悲伤,可是凄美的旋律中还隐藏着一股向上的力量,似乎象征着人们摆脱困苦的信念,光明的未来已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