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佛教讲座 楼宇烈教授作中国佛教史讲座

2017-12-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佛教在线北京讯 2010年1月16日,北京龙泉寺举办"中国佛教史"讲座,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教授应邀

佛教在线北京讯 2010年1月16日,北京龙泉寺举办“中国佛教史”讲座,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教授应邀为龙泉寺僧俗二众弟子做了“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的第一讲。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参加了讲座。

讲座于上午9点正式开始,楼宇烈教授说:从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受到科学与物质主义影响,现代人的精神变得匮乏不安,并对自然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科学发展要有一种伦理观念,呼吁东西方都要重新思考人与天、人与地的关系,思考天、地、人三才的关系。

楼宇烈教授表示,基督教、中国儒家和印度佛教关于生命来源的探讨,呈现出不同的思考方向与发展。西方自十五世纪文艺复兴,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到近代科学推动工业革命,人变成了世界的主人,不听命于自然、天地,产生一连串“异化”的过程。因此,要重新回归人文思潮,重建新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在中国。

楼宇烈教授说,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多元并存,和而不同。先秦的诸子百家到了汉代只剩下儒、道、墨、法、名、阴阳六家。汉末只剩儒、道两家,此时,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儒、释、道三家兼容并蓄。隋唐时代,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形成“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三教配合的架构。

“儒、释、道”三家成为中华文化三根支柱流传延续迄今,存在有三种条件:一、坚持自己的主体性;二、善于吸收其他文化;三、适应时代做出自我调整。

谈到佛教中国化问题,经常会引起误解。楼宇烈教授表示,与其说佛教中国化,不如说佛教“本土化”。佛教适应了中国本土环境,讨论问题都是原来的佛教教义问题。他认为,不该从佛教是否借用儒道名词概念表述,来判断佛教根本教义与理论是否发生变化来看,用这些名词不代表用儒道思想理念替代原来的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作出调整,其观念与传统中国文化有内在契合,所以可以生根。

现代西方研究方法,科学方法强调“客观性”与“还原”。楼宇烈教授认为,历史、哲学、宗教很难完全站在客观立场。像是佛陀诞生时期,圣严法师统计有七十多种说法,时间从公元前一千年到公元前三百年,中间差了好几百年。谈到佛教历史、文献、典籍,要掌握读的方法,楼宇烈教授以《六祖坛经》转法华,不被法华转,强调根本宗旨不能忘掉。楼宇烈教授还曾经根据此公案,做了一个对联:

读书贵得义,要在能转法华    悟道成平常,不离穿衣吃饭

最后,楼宇烈教授以佛教所有名相都是假名施设,并介绍表诠(从正面作肯定的表述)、遮诠(从反面作否定的表述)两种表达方式做结尾。楼宇烈教授说,今天讲座尚未进入正题,然而其格局高度已涵盖整个中国佛教的沿革与信仰自觉,谓以“说古鉴今、古为今用”作为“中国佛教史”系列开篇。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结束,楼宇烈教授与现场大众进行了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