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鸾文章 陕人张季鸾铁骨书生文章报国 为说真话两度入狱

2018-01-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陕人张季鸾铁骨书生文章报国 为说真话两度入狱新闻贺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坛活跃着一位从陕西走出的报人,他曾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他与于右任.李

陕人张季鸾铁骨书生文章报国 为说真话两度入狱

新闻

贺桐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坛活跃着一位从陕西走出的报人,他曾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他与于右任、李仪祉并称“陕西三杰”,他雄姿英发,声名甚盛,所撰写之评论,一经刊布,每每震动朝野,街谈而巷议之。他逝后,社会各界名流政要亲往吊唁,极尽哀荣。他,就是被周恩来等人誉为“文坛巨擘,报界宗师”的榆林人张季鸾。

张季鸾新闻馆建成开放

6月17日,全国首个以“张季鸾”命名的新闻馆在西安外事学院建成开馆,向社会正式开放。香港《大公报》为新闻馆捐赠《大公报一百周年报庆丛书》、《百年大公情系陕西丛书》、《百年大公报》专题片光碟等藏品。

张季鸾新闻馆陈列了大量张季鸾新闻作品、遗物和《大公报》原件。其中1944年首版《季鸾文存》更属存世极少的珍贵文物,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一部重要的新闻评论文集。博物馆以张季鸾的新闻从业经历为主线,分为“青年时代”“初入报坛”“主笔大公”“大公群英”“永世怀念”等五个主题,展示了张季鸾为民主担当、为文化担当、为社稷担当的精神和对近代新闻事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据介绍,建立张季鸾新闻馆源于学子自发扫墓行动。2010年清明,西安外事学院组织该校新闻专业学生前往张季鸾墓地扫墓,看到墓地受毁严重、残败荒芜,周边环境十分糟糕,不堪凭吊。因此,写信给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呼吁重新修葺先生墓地,得到了田聪明主席的重视与批复,并转给有关部门。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得知后,非常赞赏,并提出学校建立张季鸾纪念馆建议,筹备前后经历近半年时间,终于落成开馆。

四回故土 情牵榆林

张季鸾祖籍陕西榆林,生于山东邹平。1901年初,父亲张楚林这位“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在他宁阳知县任上病故于济南府。大厦倾倒,年方13岁的张季鸾和两个妹妹陪伴母亲,只雇两辆马车,扶其父之灵柩,风雪千里,兼程驶向陕北。

张季鸾此次回榆后,即从学于榆林名儒田善堂老先生执教的榆阳书院。这是全陕北当时很有名气的一所学堂,曾造就出本地许多饱学之士。而张季鸾正是以他的天资聪颖,在不到两年的学业内熟读“四书”、“五经”,通晓“国语”、“国策”等课本。

1902年秋,幸运再次来临,张季鸾走出家乡,投学于由开陕西教育革新之先河者刘古愚在礼泉县创办的“烟霞草堂”,次年夏季又转三原县“宏道学堂”。1904年是张季鸾悲痛之年。这年初春,天降悲讯,母亲竟丢下他们兄妹仨而英年逝去。张季鸾接到丧报后,顿感天旋地转,刹时泪如泉涌,即赶回榆林跪送慈母长眠于故土。

1905年9月,张季鸾在西安参加了全省学子公费留学大考,并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同年10月,张季鸾偕陕西首批34名留学生经郑州,转汉口,至上海登船驶向东洋岛国日本。

1908年夏天,张季鸾告假从日本回国至榆林,了却其母生前为他订下的一门亲事,与本城女子高芸轩结婚。张回榆期间,还数次去榆林中学讲课,讲三原宏道,讲泾阳味经,崇实关中三大书院的国学、关学、经学之教和学风校训之类,同时还向榆中学生讲述了他在日本的见闻和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变革,及日本当时较为先进的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等。

1934年的早春与隆冬,是张季鸾父亲冥诞100周年、母亲逝世30周年谒墓立碑时辰。张季鸾偕刚续娶的陈夫人回到阔别二十六年之久的家乡榆林。

张季鸾这次回榆林不仅是谒墓,他还有着一颗关切家乡人民生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的游子之心。一个月多内,他曾四次到榆林中学、职业学校讲授,两次去榆林皮革工厂探视,并游览榆林名胜红石峡、镇北台等地。在学校,他勉励学生好好攻读,选定志向,成为国家有用之材。

在工厂,他向工人了解各种皮毛产品经营情况。而张季鸾最关注的是家乡的教育事业。在榆林期间,他联络各界友人筹措了一大笔资金作为榆中讲学基金,并自付500块银元,用于资助贫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