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邵飘萍 夫妻记者:邵飘萍 汤修慧

2017-07-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夫妻记者:邵飘萍 汤修慧——你我共浇"新闻花"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人们盛赞的"新闻全才".且"一支笔胜抵十万军"的人物就是邵飘萍.综观他一生,与

夫妻记者:邵飘萍 汤修慧——你我共浇"新闻花"

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人们盛赞的"新闻全才"、且"一支笔胜抵十万军"的人物就是邵飘萍。综观他一生,与新闻事业难舍难分,且付出了生命代价,"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兴趣愿将以之。" 改良派与革命派的大辩论,尤其是梁启超的《新民丛报》激发了邵的"新闻救国"思想。

1911年协助杭辛斋创办《汉民日报》任主笔,从此开始了职业报人生涯。 1918年在京创办大型日报《京报》任社长。《京报》从一开始就不依附于任何党派权利集团,它要独立发言、报道,它要把真实情况告诉民众,以反映民众的呼声。

为此,《京报》热情支持"五四"运动,并屡屡发表揭露政府腐败的言论。"三一八"惨案后《京报》以真实的报道和犀利的言论,揭露政治的阴暗,并为民众呐喊请命,因此受到反动军阀的仇视,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被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宣传赤化"之罪名杀害,饮恨于北京天桥东刑场。

邵有着独特的新闻思想和业务主张,主要体现在《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两书中。

他高度重视新闻在报纸上的地位,说"报纸之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最有兴味、最有关系之各种消息,故构成报纸之最要原料厥惟新闻",因而坚信改良报纸必从改良新闻入手;其次他认为新闻记者是社会和国家及世界的耳目,在当时记者不被社会重视的环境下,确实表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十分看重记者的品性,强调品德、知识与身体是从事记者的资格与准备;他还细列出了评判新闻价值的四个标准,即受众的人数、恰当的时机、接近性程度和趣味性的集中与变迁;最后是对采访心理有着独到的研究,其采访手段之高常被业内人士作为榜样学习,他总结说采访前要熟悉对方、访谈时能擒纵自如、观察对方神态、眼光六路耳听八方留意意外线索,随机应变,这些技巧在今天仍然十分奏效。

深厚的功底总能让他采访到独家新闻,著名报人张季鸾在评价他时说"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北京大官本恶见新闻记者,邵独能使之不得不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

"可以说,邵在新闻史上对应用新闻学的建树功不可没。 邵飘萍被害后,他的遗孀、也是我国早期的女新闻工作者汤修慧又继承了其夫的遗志,于1928年恢复出版了《京报》。之后,因时局动荡,《京报》时停时出。

日本投降后,汤修慧回到北京,又继续办起《京报》,但不久,因不堪累累负债,不得已将《京报》馆抵押出去,《京报》至此终刊。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京报馆舍发还给邵飘萍遗孀,此后,汤修慧先生就一直居住在京报馆后面的一座小院里,直至1986年3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