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三个意义世界 杜维明:“仁”的民族认同和世界意义【3】

2018-04-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认为在儒家人文精神的语境中,"仁"的价值应该是所有其他价值的基础,乃至其他价值的前提,这是儒家思想的一贯之道.比如说基督教,保罗的基督教有

我认为在儒家人文精神的语境中,“仁”的价值应该是所有其他价值的基础,乃至其他价值的前提,这是儒家思想的一贯之道。比如说基督教,保罗的基督教有三大价值:信仰、希望、爱。保罗选了“爱”为核心,保罗认为没有爱,信仰、希望就没有价值;当然很多基督徒选择信仰作为核心。

与此相比,让我们来看儒家伦理。没有仁,义可能变成苛律,无人情可言;没有仁,礼是形式主义;没有仁,勇是匹夫之勇;没有仁,智是小聪明,而非大智慧;没有仁,信是虚伪的。忠孝悌温良恭俭让,也都是以仁为基础。以孝而言,曾子的父亲有暴力倾向,拿大棍子打他,他不跑,孔子非常生气。

如打伤了,父亲会受到各种谴责,岂不陷父于不义中?所以说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推而广之,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在不同环境中,都要尽量遵守角色的要求。君君臣臣,前面是现实的君,后面是理想的君,或说君的规范,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人人各得其所。

以此理解父子之间不是权威关系,孟子讲的五伦都不是单向的控制:君臣有义,君仁臣忠,父子有亲,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男女有别。因此,五伦的关系都是双轨的。我曾严厉批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但是王元化先生晚年非常认同儒家的“三纲”,我开始不接受,后来再读汉代的《白虎通义》。了解到这是法家的韩非子最先提出,儒家后来修改,到了董仲舒取阴阳之道,得出“三纲”。法家称“三者逆,天下乱”,儒家使用时变了,“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强调君要真正像君。

1993年郭店出土的文物中鲁穆公问子思子“何为忠臣”,他说“恒称其君之恶者为忠臣”每天批评你的才是忠臣。这种双轨的关系,与一般理解的权威控制大不相同。

阴阳相互的关系丰富了仁

从上面讨论的双轨来看,仁如没有内在价值,只是社会价值,就很难说仁比礼更根本。郭店出土的文物中,仁字没有例外,写的都是上身下心,这就是仁的基本精神,是人的主体性。由此可见,儒家不仅不接受笛卡尔的身心二分思路,而且拒绝把身心、灵肉、心物、圣凡绝然分割为对立两面的方法论。

身心合一说明中国传统里面没有唯心唯物严格的二分。《大学》里讲先后上下左右深浅,都是对应关系。一般来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阴阳,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阴阳互动,阴中必有阳,阳中必有阴,他不是曲解了儒家而是丰富了儒家的形上哲学。

最近韩国有一位认同儒家的女性主义的学者,她把性别歧视在阴阳哲理中彻底消解了,认为阴阳代表两种力量,一种力量叫乾,创造力和发展型,另外一种是坤,凝聚力和接纳性。在任何社会、任何情况这两种力量都可以互补并互相转化,比如,你的老板无论男性或女性,都是阳;你若20岁,父亲40多岁,他是阳你是阴,但你50岁,父亲70、80岁,父亲就从阳变成阴,你就从阴变成阳。

社会要能够融合,需要创造力——乾;个人之间关系能和谐,需要凝聚力——坤。

值得注意的是,“仁”这个观念,到了宋明儒学有了飞跃——从心理学范畴扩展到社会学范畴,之后又推及及人,更重要的是扩展到宇宙的仁德,充满了生态环保意识。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中庸》讲“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你如果能体现人性,就是体现了物性,就真正参加了宇宙大化的创造,是共同创造者;因为我是创造者,所以在宇宙大化中间不只是一个观察者、欣赏者。

不过,同时意味着人可能成为一个最可怕的破坏者,“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所以人要发展责任感,不仅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还要对天地万物。这个观念到了宋代程颢非常清晰,他的《识仁篇》里面谈到“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