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飞老婆 云南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李一飞老人奖学金发放仪式在昆举行

2017-06-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云南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李一飞老人奖学金发放仪式在昆举行昆明信息港讯记者王鹏3月6日下午,"云南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李一飞老人奖学

原标题:云南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李一飞老人奖学金发放仪式在昆举行

昆明信息港讯记者王鹏3月6日下午,“云南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李一飞老人奖学金发放仪式暨受助学生交流座谈会在云南中医学院举行了。这是80多岁的部队离休干部李一飞老人从1992年以来,将自己省吃俭用省下的工资薪金通过云南希望工程持续资助边远贫困地区失学青少年20多年来,举办的首次奖学金集中发放仪式和座谈会。

李一飞、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沈光鑫、云南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翠岗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座谈会。仪式由云南中医学院团委书记张月主持。

座谈会上,与会领导和嘉宾为2014级的9名中医学院受助学生现场发放了“云南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李一飞老人资助的第一学年奖学金。22名由李一飞老人资助、现在仍就读于云南省中医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交流了受助以来的学习心得,并感恩、感激李老在他们人生求学路上的帮助,表示将在人生求学路上将勇往直前追求真知追逐梦想回报学校的培育、回报素昧平生的李老给予的关怀、信任与资助。

云南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翠岗代表中医学院全体师生向李一飞老人多年来以一己之力来持之以恒地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尚行为表达了由衷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沈光鑫对李一飞老人用退休金圆一个个孩子的求知梦、大学梦,帮助、关怀、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所敬佩,感谢他二十多年来对云南希望工程的支持与信任,并代表云南青基会所有员工及受李一飞老人资助的全体同学向老人家表示最为真挚的敬意,望老人健康长寿。岁老根弥壮,骄阳叶更阴!

今年86岁的李一飞,1949年从江苏入伍来到云南,1951年被送入重庆高校学习建筑工程学,作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技术工程军人,离休前曾担任昆明军区营房部副部长,是一位二等残疾军人、离休干部,希望工程云南省监察委委员、希望工程云南省监察委巡视员。

1992年,由于一篇对贫困学生的报道:苗族女孩张美芳抹着眼泪对父母说“我宁可少吃一顿饭也要继续上学”。于是,每天在别人吃中饭的时候,她躲在学校的后山坡上“吃”书本……。这件事传到昆明市北教场第二干休所李一飞老人耳朵里,李老难过得几天吃不下饭。在与家人商量后,这个并不宽裕的家庭决定帮助张美芳同学,并很快寄去了该学期的学习费用。

从此,老共产党员李一飞走上了节衣缩食捐资助学的漫漫长路。做好事容易、持之以恒地做一件好事却是对一个人信念的考量,二十多年来,李老对捐资助学公益活动的执着与痴迷、对自己及家人在生活中的苛刻、对资助学的慷慨,以及不顾年老体弱深入边远村寨探访受助学生、监察希望工程公益项目实施情况的行为也曾经历了家人的支持、不理解、支持的曲折过程,但他无论是在孩子下岗、老伴离世等人生的重要变故面前,从未改变过助学初衷,并为此花去了自己一半以上的工资、抚恤金资助了云南26个民族的202名贫困学生。

为了尽最大可能实现自己的助学愿望,他对自己生活支出的苛刻程度到了让家人无法理解的程度:在行动不便的情况下,舍不得请保姆照顾生活起居;老伴在世时舍不得添新衣长年穿着退休前的工作服直到过世,而他自己也常年穿老伴上班时所用的工作服;小儿子下岗也没有让李老动过停止助学为儿孙攒钱贴补家用的念头。

对这些被资助的孩子,李老不仅从经济上资助他们,还将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严格要求、细心教导,在往来书信、电话、家访等形式的交流中,引导孩子们如何做一个诚实、有用、对社会感恩的人,老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有更多的有心人共同参与,将更多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的年青人培养成为有用人才。

整个90年代,李一飞老人资助的孩子主要以面临辍学的中小学生为主要资助对象,20多年间共资助中小学生142名。禄劝县九龙乡的彝族孩子张锋,父亲去世,母亲残疾,因家庭困难,曾三次辍学,李老除资助他上学外,还到其家中找到张锋,教他用中草药治病、上山找草药卖钱以贴补家用及日常小病的自我医治。

红河县浪堤乡的哈尼族儿童马克仰,父母双忘,无依无靠,李老不仅给他寄去了学费、衣物,还亲自去教他生火、做饭,帮助他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丽江黄山乡的纳西族女孩郭丽光,家中的房屋在地震中被毀,母亲患病住院,李老除坚持给他寄学费,还寄去了一些钱,帮助她家里维持生活,同时四处求医问药,帮她母亲治病。

现在云南机电职业学院上学的元阳姑娘李仙,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李老的资助和关心下成长,上大学期间,李老继续为这个孩子提从资助。这些孩子们贫困的境况大抵是差不多的,但贫困的原因却各有不同,在李老资助的202名大、中、小学生中,像张锋、李仙、马克仰这样得到李一飞老人经济上的资助、精神上的鼓励、生活上无微不致昭顾的孩子,很普遍。

随着家庭经济困难学子上大学的经济压力越来越突出,从2006年开始,李老的资助重点转向主要资助大学生,以云南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每名资助4000元的标准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60名,鉴于中医在广大农村的适用性和中国传统医学在广大农村传承发扬的考虑,从2011年始,李老再次将每年的大学生资助重工业点转向中医专业的学生,已在云南省中医学院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孩子26名,鼓励孩子们投入中医学行业,并在学有所成后返回农村在医学实践与研究成长、进步并服务广大就医不便的群众。

每年高考完毕,高龄身残的李一飞老人在干休所干部或家人的陪同下,步履蹒跚地到云南青基会捐款,看着一年年更显苍老的面容和越来越不稳健的步伐,对比李老家简朴得可以用清贫描述的居家陈设与当下某些奢侈浪费、为富不仁等不良现象,让云南青基会的领导和员工心情极为复杂,而这也成了激励云南青基会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之一。

从1994年开始至2007年期间,李老不但自己身体力行地捐资助学,为了促进云南希望工程助学公益项目的实现公正、透明的健康发展,拖着病残的身体,为希望工程的发展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监督检察希望工程工作在各州、县、乡、村的实施情况,70多岁的高龄的老人从不提特殊的要求,拖着苍老残疾的身子坐在颠簸的长途公共汽车上,下怒江大峡谷、上阿佤山寨,哈尼族的故乡留下了他的教诲、“不毛之地”的乌蒙山区留下了他的拳拳爱心……长途公共汽车、三轮车、马车等等,都曾是他的交通工具,什么工具都没有了,老人就顶酷暑、冒寒风,用脚丈量着云南贫困村寨的土地。

李一飞老人的事迹,感动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各界人士, 2005年被评为云南希望工程十大爱心人士,2006年度被评为昆明十大好人。

李老深情地说:“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愿把我不多的钱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去。我们共产党员,不能从血缘关系上去区分下一代。这些家庭经济困难青少年,都是我们的下一代。比起那些永远留在战场上的战友们,我得到的已经太多了,我所做的这一切,实在算不上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