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烈云全国政协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丁烈云:大学要做社会发展的引领者

2017-08-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每个产业链环上都可以创新,最终应该是创新驱动创业,需求拉动创业教育在线:为什么把文化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丁烈云:提倡文

每个产业链环上都可以创新,最终应该是创新驱动创业,需求拉动创业

教育在线:为什么把文化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

丁烈云:提倡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基于我们的校训———明德厚学,我们的老校长杨叔子院士曾疾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因此,华中科技大学很早就扛起文化素质教育的大旗,而创新创业不仅仅是“求是创新”的延续,也契合当前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这个发展定位既是继承,也结合当前国家发展需要。

教育在线: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华中科技大学在这方面有哪些实践探索?

丁烈云:我先说一个数字,去年福布斯公布了一个中国30岁以下创新明星名单,一共有30位,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有3位,占到1/10。像“微信之父”张小龙、PPTV姚欣、海豚浏览器杨永智等创业明星均出自我们学校,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时在宿舍里就完成了原始产品。所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是我校的一个传统。

华中科技大学除了每年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500多万元的创新创业基金,还提供专业服务场所。已经有一个创新研究院,现在计划建立一个更大规模的创新创业大厦,内部设有风投、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学生如果有好的点子,可以到创业大厦里咨询,把理想变成现实。未来,要让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不是从宿舍里走出来的,而从创新大厦走出来的。

教育在线:您如何看待大学生创业呢?

丁烈云:不能一窝蜂、盲目地去创业,能创业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学生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定位。另外,创新创业也是应该有门槛的,不仅仅是资金门槛,最好先接受一些创新创业教育并进行一些创业体验。创新创业也不是从零开始,技术的创新、营销模式的创新、管理方式的创新,每个产业链环上都可以创新,最终应该是创新驱动创业,需求拉动创业,如果盲目地创业,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这我不太赞成。

作为高校来说,还是要跟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教育在线:刚才您提到创新驱动,去年您曾呼吁关注国家实验室建设,好像也是基于这个考虑?

丁烈云:是的。我们要建设创新性国家,不仅要有创新的体制机制,还要有越来越多的创新基地。创新基地是国家创新能力的汇聚。创新基地的设立,应该是金字塔形,底层是企业、机构的创新基地,往上有各地方政府,再往上是部委一级,最顶层是国家级的创新基地,包括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

国家实验室是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具有我国特色和优势的领域,依托国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建设而成,具有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等特点。

华中科技大学历来重视国家级创新基地建设,我们不仅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等。作为高校来说,还是要跟地方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所以,我希望,对于这些国家实验室的发展,国家要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使其引领原始创新,推进协同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教育在线:高校容易出创新成果,目前华中科技大学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经验?

丁烈云:高校是科研成果聚集地,以前高校专利成果转化有两个难题:一是审批程序较长,耗时久,没有半年根本就弄不下来;二在于激励因素,主要指成果比例分成问题,科研人员个人与学校占比谁大谁小。

作为国家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改革试点,华中科技大学已经有了专利成果转化项目的审批权,在比例方面,是个人拿大头还是单位占大头,由学校自己来定。比如我们有一项1000万元的项目,就确定项目团队拿70%。去年我们上千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一共有五项。

这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特色。这个特色也反映在我们对接武汉经济发展上。武汉正在建设“中国光谷”,这也是我们学校的一个教授提出来的,此外,我们很多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光谷工作,或者就业或者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创业。

教育在线:直接服务当地产业?

丁烈云:对,就是“接地”。我们希望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光谷的关系能像斯坦福大学和美国硅谷的关系一样。另外,学校有光电国家实验室,还有一个光电工业研究院,国家实验室研究出来的产品通过工业研究院进行孵化,转移到光谷。这样就打通了技术创新的链条,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投产—进入市场。

教育在线:这就是科技与经济的对接。

丁烈云:对。除了光电国家实验室外,我们还有一个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精密重力测量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也马上开建,在一所学校里面拥有多个顶级的金字塔尖上的创新基地,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