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得到刘禹锡之子所修《刘氏族谱》刘邦后人续写164代谱序
机缘巧合得到刘禹锡之子所修《刘氏族谱》刘邦后人续写164代谱序
社会新闻
2013年12月,历经21年,由刘邦第86代、刘备第67代后人,今年66岁的原三台县中太镇核桃街村党支部书记刘德铭主编的《汉刘百世谱》出版面世。
在这部约60万字的家谱里,不但详实地记录了刘氏家族在风云变幻的历史中所经历的变迁,也记录了刘氏家族在湖广填四川时的悲情移民迁徙史、近代的奋斗史等家族发展史。
今年4月2日,记者采访刘德铭,了解到了这部被专家评价为“很有价值,不可多得”的《汉刘百世谱》的面世,与具有传奇经历的清代手抄谱墨本——《刘氏族谱》密切相关。
婚宴上得到刘氏家谱线索
《汉刘百世谱》里,有清咸丰三年(公元1860年)汉代流脉《刘氏族谱》手抄本的复印件。
这册来自废旧报刊里的清代手抄谱,说起来有些离奇。
“听祖辈人传说,我们这一族,是老祖宗刘承珑、刘承玑兄弟在‘湖广填四川’时,来核桃街定居的客家人。”刘德铭说,老祖宗娶马氏、杨氏,他们是杨氏祖婆所生。但从未听说过刘邦、刘备是他们的祖先。刘氏祠堂里的“五房碑”,也只记录了湖广入川以后的宗支世系名讳。
1991年春,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刘德铭受刘氏长辈委托,开始收集资料,着手主编《刘氏圣宗全谱》。
“修谱并非易事,收集相关资料就特别费事。”刘德铭回忆说,当年农历冬月初十,他在中太镇黄家桥村刘德友的堂弟刘德俊家吃婚宴。席间,刘德友对他说:“听说你在写家谱,你知不知道,我们还是刘邦、刘备的后代呢。”他一听来了兴趣,要刘德友拿出证据。刘德友说:“我家里有本名叫《刘氏族谱》的老谱,里面就写着刘邦、刘备和刘承珑、刘承玑的名字,你现在写谱有用,就给你吧。”
第二天一大早,刘德铭就骑着自行车赶到刘德友家,看到了一本粗蓝布封面、非常陈旧的手抄《刘氏族谱》。问其来历,刘德友说,多年前,他在村米面加工厂做工,有一天包挂面时,有人在旧报纸里发现了这册手抄家谱,后来被他带回了家。因为里面全是繁体字,认起来困难,就顺手放在了一边。
为了确认这本出自咸丰十年,宣纸线装、手抄文字、蓝布封皮的清朝古书是否《刘氏族谱》的原件,刘德铭先后到江西、湖南等地请专家鉴定,最终确定这本《刘氏族谱》是由《陋室铭》作者、唐朝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之子刘沐,于唐顺宗元年(761年)始修,后在北宋元丰、明万历、清康熙和咸丰、同治年间增修、补修,其文字多出自官员、文人之手。
那么,这本《刘氏族谱》为何会出现在黄家桥村米面加工厂里呢?
2010年10月一次偶然的机会,黄家桥村文书贾子儒对刘德铭说,1977年,村粮食加工厂从乡供销社采购站李文清那里购回一批废书报包挂面。当时他是会计,在分拣旧书报时发现了这本古家谱,翻开一看,上面有刘邦、刘备的名字,还有“应安维承世,文武正纲常,光宗明德远,荣华万代昌”的班辈字派,是用毛笔小楷誊抄在宣纸上的,书名就叫《刘氏族谱》。
当时他情不自禁地大叫:“你们姓刘的老祖先人,原来在我们这里啊!”刘德友听见后觉得好奇,就拿回家了。
为了不使这册珍贵的清代史料失传,刘德铭曾两度将其复印。
《汉刘百世谱》记录刘氏164代
从1991年起,刘德铭利用《刘氏族谱》以及家谱中的五房碑、湖南邵阳有关档案馆提供的相关资料,最终完成了对《刘氏族谱》的续写、整理、补充、编撰,最先成书《刘氏圣宗全谱》,再到2013年12月更名定稿《汉刘百世谱》出版,刘氏族人已经续写到第164代。
《汉刘百世谱》收录了从刘邦以来各个时期的谱序,以及世系碑文和各地宗祠,其中包括《刘氏族谱》中的全部内容。
细读《汉刘百世谱》,发现谱中历史名人的生年、卒年、出生地、埋葬地、在世时的功绩、遗言、家庭成员分支情况、重大历史事件等都有记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据刘德铭介绍,清代《刘氏族谱》手抄复印件已分别捐赠给中国资料家谱协会、四川图书馆等处,将家谱私藏变为公藏,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公开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