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梆子小电灯贾桂林之女吴天凤

2017-10-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吴天凤,1947年出生在河北省张家口.北路梆子艺术大师贾桂林的长女,贾派艺术嫡系传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编者话:在山西,只要提起四大

吴天凤,1947年出生在河北省张家口。北路梆子艺术大师贾桂林的长女,贾派艺术嫡系传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编者话:在山西,只要提起四大梆子,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贾桂林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吴天凤,身为贾桂林的长女,师承母教,把贾桂林音高调绝、高低错落、清亮悦耳、运腔婉转多变的艺术特点,数十年刻苦砥砺,尽数传出了下来。

在晋北地区,一说起北路梆子的"小电灯"贾桂林,真可谓家喻户晓,要是再能看上"小电灯"的戏,听上七十二个"嗨嗨嗨",那可是极其自豪,向人炫耀的事。而贾桂林的女儿吴天凤,不仅原汁原味继承了贾派唱腔艺术四大名剧《王宝钏》、《金水桥》、《血手印》、《李三娘》,得其神髓,并且多方面发展,屡见创新。近日我们来到了吴天凤家,见到了吴天凤老师。

吴天凤十三岁那年,有一次,母亲贾桂林在太原演出,带着吴天凤和妹妹,姐妹俩就在台下看妈妈的表演,当时正在演《劈山救母》,年幼的吴天凤和妹妹看到妈妈被压在山底下的时候,姐妹俩同时就哭了,这怎么就把妈妈就压在山底下了,幸好剧团的一位阿姨过来告诉她们说那是假的,可姐妹俩怎么也不相信,明明妈妈被压在那里,怎么会是假的呢,于是剧团的阿姨就把她们领上台去一看,果真妈妈还好好的,这一次的事情在吴天凤的心中是震憾不已,幼小的心灵从那时起就埋下了唱戏的种子,她下定决心自己也要成为像妈妈那样的人。

从小学戏,吃过苦头的贾桂林并不情愿让女儿学戏,那是要下大辛苦的,台上短短一分钟,台下却是需要十年的功夫,况且就是这样能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还是后话,但执拗的吴天凤就是不依不饶,非学不可。没办法,贾桂林心疼女儿,就把小天凤送到当时忻州晋北北路梆子训练班,从此,单纯的吴天凤就开始走上了让母亲始料未及的戏曲生涯。

  吴天凤在艺校开始接受基本功的训练,踢腿、下腰、拿顶、跑圆场,在坚持练功的同时,她积极参加集体文化课和业务课学习,而且拼命读小说,扩大视野,这些都为她今后的艺术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1960年毕业的时候,吴天凤跟上毕业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到了剧团,跟母亲贾桂林生活在了一起。从此,吴天凤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训练方式。

贾桂林教练功是非常严格的,每天早上五点多钟就把小天凤叫起来到城墙边上喊嗓子,如果赶上冬天,天寒地冻,张开嘴巴,西北风直往嗓子里钻,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那个时候的吴天凤觉得冬天是那样的冷。有时候是在井跟前喊嗓子,对着井口练发声,还有道白,贾桂林对道白是非常严谨的,她告诉吴天凤,道白说不清楚,观众就听不明白,这一点让吴天凤一辈子也是铭记在心的。紧接着就是眼神的训练,因为贾桂林在表演时眼睛有神,从而得名"小电灯",所以在这方面她对吴天凤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于是吴天凤每天对着香火头,让眼睛上下左右来回转圈,不停地训练眼睛。这些对于年幼的吴天凤来说是太残酷了,但贾桂林是毫不心软,而吴天凤也从不喊苦,继续坚持地练着。

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吴天凤开始能登台演出了。小的戏如《挡马》、《断桥》里面的青蛇,《白蛇传》里的盗仙草,全是演的刀马旦。

1963年,吴天凤排演了大型剧目《游西湖》,这是一个唱、做、念、舞诸功俱备的刀马小旦重头戏,在母亲和剧团的哥哥姐姐配合下,吴天凤不论是水袖功,扇子功,还是毯子功,喷火功,都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同时,吴天凤也获得了一次继续深造的机会。

当时领导派吴天凤和王翠兰、李梓三个人到四川川剧院去学习,在学习的半年当中,无论是在身段方面还是腰、腿方面对她们的锻炼和帮助是非常的大,这让热爱戏曲的吴天凤更是劲头十足。

但是好景不长,时局的变化,吴天凤成为了"狗崽子",只能是低眉顺眼的做人,舞台上更是没有她的一席之地。那时候她是天天以泪洗面,度日如年。尤其是和母亲贾桂林在一起的时候,每当批斗贾桂林时,她跟着去会场,就会听到人们大喊"吴天凤,滚下去"的时候,更是心如刀绞,觉得日子遥遥无期,母女俩都产生了对生活绝望的念头。

   讲起往事,吴天凤是泣不成声,就在吴天凤感到对生活充满绝望的时候,一个不怕受牵连的小伙子勇敢的来到了她的身边。

小伙子叫郭占高,由于从小和吴天凤在一起练过功,对吴天凤是情有独钟,看到吴天凤母女受尽折磨,就想把她解脱出来,但那个时候该怎么解脱呢,于是小伙子就想到了结婚,他认为结了婚从此以后就有了自己的家庭,这样的话对贾桂林来说也是一种安慰。

经过好一番风雨,顶着"贾桂林在使美人计"的呼声,郭占高和吴天凤在咒骂声中结合了,和吴天凤结为伉俪的郭占高在最危难的时候给了吴天凤莫大的安慰与支持,他们不仅在生活上相濡以沫,在艺术上更是互相砥砺,这对吴天凤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吴天凤至今讲起来都是一脸的满足和幸福。

以后随着局势日益缓和,夫妻二人相互扶持演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精彩剧目,如《李慧娘》中,吴天凤演李慧娘,郭占高就演裴舜卿,夫唱妇随,琴瑟和鸣。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后,吴天凤才真正迎来了艺术上的春天,真正得到了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吴天凤当时演的第一出戏是《海港》就引起了观众的轰动,接着在改编为北路梆子的《洪湖赤卫队》中饰演的韩英,英姿飒爽,深沉悲壮,在忻州城连续演出了二十场,观众还是热情高涨。得到观众的支持后,贾桂林就更加费心地教吴天凤如何发声如何唱,想让吴天凤继承她唱腔中的特长。

在贾桂林的严格指导下,吴天凤的演唱水平越来越精,她的高音区继承了贾桂林老师的宽广明亮的特点,随便一个高音呼之即出,而且能在高音上翻唱,能与乐器之音相辅相成,对于母亲的表演、唱腔耳濡目染,手势、表情、动作,除了遗传外,更多的是吴天凤勤奋努力的结果。

   八十年代初期,吴天凤重点排演了两个剧目,一个是《莫愁恨》,她饰莫愁女,一个是《哑女告状》,这两个角色都是善良的、被损害的形象,她和导演反复琢磨,以"文戏武唱"的传统原则,精心处理,把这两个戏演得火爆悲凉、激动人心,那变化多姿的水袖功夫和"一身二任"的"呆哥负妹",让观众看的是如醉如痴。

但由于年龄的增长,吴天凤在武旦方面有些力不从心,这时,她就着重唱贾桂林的重头戏,像《王宝钏》《金水桥》《血手印》《李三娘》,这些戏都是在贾桂林老师言传身教,非常严格的要求下学习的,这时也就逐步改唱了青衣。

1982年,吴天凤以一曲《哑女告状?焚楼》参加了忻州地区中青年演员评比,并荣获一等奖;当年冬天,她和爱人郭占高共同精雕细琢,重排了《游西湖·救裴》,由于在身段处理中加入了一些民族舞蹈与芭蕾的因素,唱腔中吸收了西洋花腔女高音的技法,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全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中被评为一级优秀演员,那一年,她仅仅二十九岁。

1987年,山西省振兴北路梆子调演中,由郭占高、吴天凤自编、自导、自排的《杀庙》一剧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双双获得金牌。说起《杀庙》的这个金牌,吴天凤的爱人郭占高给我们讲了这样一段故事。

当时他饰演韩琪,吴天凤饰秦香莲,《杀庙》这本戏体现的基本功特别强,特别是秦香莲带上小孩儿上来以后要遭受到风雨的袭击,你拉我拽,顾了小孩儿顾不了她,顾了男的顾不了女,所以说一场风雨中,吴天凤这里边有好多基本功动作,拉小孩儿的时候小蹦着过去,然后是快步,快步过去拉儿又扯女,平转、翻身,把年轻时候武旦的东西都吸收进去了。还有就是进庙杀的时候,又有闪腰、高跳,最有难度的是韩琪拿刀一刺,她一躬背从身上翻过去。这样的武打动作这时有个别人提出来,秦香莲一个弱女子怎么能够有武功动作,接受不了,后来有些专家不那么认为,他们说这个设计的好,我们是讲情绪的,如果有个人杀你,你说不定也能从房上跳下来。

《杀庙》的演出,让人感到舒服熨贴,出奇制胜。后由杨仲义和贾粉桃在晋陕豫"金三角"调演中,在此基础进一步发挥,被专家誉为"天下第一杀"。吴天凤把传统戏曲唱法的坚实流畅、美声唱法的华彩俏丽、轻声唱法的柔美传情熔于一炉,有如行云流水,不显凿痕,从而才有了她当年《杀庙》这块金牌的获得。当说起这一段的时候,吴天凤腼腆地对我们说,她这一生就是不图名不图利默默奉献,因为母亲贾桂林那个时候就是教她们宽厚待人,所以她后来就是这样做的。

现在,吴天凤虽然退休了,但她为了北路梆子的传承和发展,和爱人一道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培养新人上,带出了自己很是得意的弟子。她说,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感到非常的荣幸,因为北路梆子这个事业需要往下传承的,所以在自己有生之年要做的就是,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和精力把北路梆子这个艺术要传承给下一代。

这本小人书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贾桂林、董福、李万林、翟效安、段根昌、康桂兰、郭占高、吴天凤演出的版本,著名摄影家顾棣摄影。前面的王宝钏是贾桂林之女吴天凤饰演,后面是贾桂林。这么演出的阵容既然是拿胶片摄影,没有录像资料,真是太可惜了。

夫唱妇随,郭占高老师,师从九子生郭云来,武戏有功底,当年夫妻《杀庙》功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