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金元宝 ”均为殉葬品(图)

2017-11-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本报讯  昨日,家住访仙镇后马村的马晓伟夫妇风尘仆仆地赶到丹阳,向记者展示收藏多年的一只元宝,希望通过专家鉴定揭开心中的谜团.   

    本报讯  昨日,家住访仙镇后马村的马晓伟夫妇风尘仆仆地赶到丹阳,向记者展示收藏多年的一只元宝,希望通过专家鉴定揭开心中的谜团。    记者看到,马晓伟带来的元宝正如影视剧中常见的那种元宝形状,体积不大,只有5厘米长,但放在手上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其中上部有一个篆体“寿”字(图一),底部有隶书“足金”(图二)二字。

    马晓伟告诉记者,这只元宝是他父亲在农田劳动中意外发现的。那是1998年的一天,他父亲用钉耙在自家农田里劳动,一钉耙下去后,耙齿上意外地带上了一个小黑块。起初,马晓伟的父亲还以为是一只石块卡在了钉耙上,拿到手上后发现形状有点奇怪,分量也很沉。    于是,他把这只奇怪的“石子”带回了家,用清水洗净后才发现,石块”原来是一只元宝。

与元宝同时被刨出土的还有几枚清代的钱币。事后据老一辈人说,父亲劳作的那一片地以前可能是片古坟地。    父亲捡到元宝,引起了马晓伟的兴趣。为了弄清元宝的价值,马晓伟把元宝带在身边,一有机会就展示给别人看,但没有人能说得清。不久,马晓伟把它带到了常州古玩市场,但也没能讨到个明确的说法。不过,有人愿意出几百元收购,也有一位浙江的金银器加工者说让他熔化下看看,他都没有答应。

随后,马晓伟把这只金元宝放在了家中,十多年没有过问。    前不久,他看到本报“访宝”专栏,于是想请本报联系专家看看元宝的真假,他还想知道,  “足金”究竟表示什么。    无独有偶,司徒镇后天庵村的朱勇军家也保存着这样一只元宝。记者看到,这只元宝形状和大小与马晓伟的几乎没有两样。

朱勇军告诉记者,这只元宝在家中老房子的墙面小窗内已经保存有相当时间了,他在少年时就见过。原先,元宝底部有模糊的字迹,后来,他用刀片想刮着看看里面是什么金属的,结果字迹被他搞得彻底消失了。    我市收藏界专家周斌在察看马晓伟和朱勇军收藏的元宝后认为,从元宝表面的“包浆”看,它们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为清朝所制。元宝材料以铜为主,做工一般,所以经济价值并不高。

从残留的金粉看,元宝表面以前可能是鎏金的。周斌指出,这类元宝并不是古代市场上流通的金质或银质的元宝,而是古代普通百姓的殉葬品,又称明器、冥器。古人死后图“吉利”,一般在安葬前要穿上寿衣、寿鞋,元宝是财富的象征,但普通百姓无力使用昂贵的金银财宝殉葬,于是只能放些普通钱币,使用民间铸造的铜质“金元宝”,祈求在另一个世界能长寿富足。至于“足金”,原本是指纯金,但这种元宝显然名不副实。    (殷显春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