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鸾的文章 文人张季鸾与杜月笙的传奇交往
杜月笙、张季鸾真正密切交往,则是在抗战开始后。在全民抗战期间,张季鸾和杜月笙的关系,达到了顶峰。他们一文人名士,一流氓大亨,毁家纾难,居然途殊同归走到一起。
且说西安事变之后的1937年1月,张季鸾当仁不让地担当起国士重任,北上北平,代表蒋邀请胡适等北平名流上庐山参加茶话会,促使胡后来出任驻美大使,争取美援,并促美参战,堪称世界外交史上的奇观。“七七事变”爆发后,张季鸾还以如椽之笔写下了《中国民族的严重考验》、《置之死地而后生》、《最低调的和战论》等振奋人心的社评,批驳汪精卫“低调俱乐部”散布亡国舆论,在当时影响很大。
杜月笙在抗战期间,也不乏华夏男儿的血性。单说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杜月笙就参加了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任主席团成员,兼筹募委员会主任。他参与劳军活动,筹集大量毛巾、香烟、罐头食品,送到抗敌后援会;还收容、安置了大量难民,将一批批学生和市民通过自己的门徒送往大后方。
更为人所少知的是,杜月笙还直接参与了部分军事行动。在蒋介石授命下,杜月笙与戴笠合谋,组织苏浙行动委员会直接参与抗日军事行动。他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动员了帮会成员、工人、学生、店员、失业青年入伍;又自己出钱捐赠了五千支快慢机手枪,在上海南市和苏州河两岸配合正规军与日寇作战。
“八一三”抗战后期,他得知驻守在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缺乏食品时,仅用了一天时间即向谢团送去了二十万个饼,其速度之迅捷,中外战争史上极其罕见。
上海滩青帮大亨杜月笙
张季鸾、杜月笙都主张团结中共抗战到底。经张季鸾首肯,范长江只身进行西北之旅,写出三十余篇通讯报道,为促成抗日统一战线,起到重要作用。杜月笙在“八一三”抗战期间,甚至弄到一些军中急需的通讯器材、装甲保险车送给中共将领。他还应八路军驻沪代表潘汉年的要求,将从外国进口的一千副防毒面具,赠送给八路军使用。
南京沦陷之后,张季鸾、杜月笙都“毁家纾难”。张季鸾拖着病体,辗转到武汉,选择“九一八”事变六周年这一天,出《大公报》汉口版,这是为了提醒国人勿忘国耻,主张一战到底,批驳议和派、投降派,宣传抗日民族英雄。他还通过《大公报》组织各种社会活动,从物质上为抗战事业尽上绵薄之力。
杜月笙虽然住在香港,但常亲自乘飞机到汉口,与政府有关部门统一商定救护方针,成立临时救护委员会,设置医疗队三十七队,后增至一百七十八队,共有工作人员近三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