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英的一段真实往事

2017-08-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严凤英生平的有关传记.严凤英表演艺术研究的史料中,不知何故,对严凤英解放初期在南京结识京昆艺术家甘律之并与之结合,在甘家学习京昆戏曲艺术这

在严凤英生平的有关传记、严凤英表演艺术研究的史料中,不知何故,对严凤英解放初期在南京结识京昆艺术家甘律之并与之结合,在甘家学习京昆戏曲艺术这一段经历回避不谈,有些专家偶有触及,也认为严凤英是出于无奈“栖居甘家”,对于严凤英在南京甘家学习京昆戏曲艺术对其后来艺术成长的影响,也被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人们所漠视,更不被普通世人知晓。

1949年4月下旬,胜利渡江的解放军队伍,在安徽省铜陵县大通镇的江心洲上发现一位衣着破旧的卖唱年轻女子,经询问,才知道她是从安庆逃出来的一名黄梅戏演员,现已无家可归。解放军同志动员她参军做医务工作,她摇摇头,说自己从小就爱唱戏。

一位姓苏的解放军同志亲切地告诉她,现在已经解放了,你可以放心回家乡演戏了。但这青年女子并不懂解放的含义,离开大通镇后,她流浪到芜湖,又于1950年春辗转来到解放后的南京。这位青年女子就是后来成为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的严凤英。

50多年后, 80岁高龄的甘纹轩老人从上海回南京甘家故居参加南京昆曲社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回忆起半个世纪前见到严凤英的情景,宛如昨日:“那是1950年的春末,当时我正在南京金陵女大读书,晚上我和几位女同伴到一家名叫‘米高梅’的舞厅去跳舞,在那里见到了严凤英。

”甘纹轩老人回忆说,“那时的严凤英年轻漂亮,在舞厅里很引人注目,女同伴们私下里指点议论她长得像电影演员白杨。不过,她当时不叫严凤英,周围的人都喊她严黛峰。她常穿着一套绿色的夹旗袍,很少见她换过,当时我心里想这女子的家境可能较为贫寒。没想到后来她成为我嫂子,来到我家学习京剧昆曲。”

正如甘纹轩老人回忆的那样,1950年初,严凤英到南京后生活无着落,寄住在南京一家做木材小生意的商人家中,先是在秦淮河、夫子庙一带卖唱,后经人介绍在南京米高梅舞厅工作,还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严黛峰。

严凤英虽身在米高梅舞厅,但依旧想唱戏。南京没有黄梅戏,但京剧和昆曲很流行,她就加入了南京市影响最大的由一批京剧名票友组成的演出社团“友艺集”,而“友艺集”的组织者之一就是出身于南京著名京昆世家甘家的子弟甘律之。

说起南京甘家,乃是金陵望族,为三国东吴大将甘宁、晋朝于湖侯甘卓之后。甘家住宅俗称甘家大院,坐落在城南南捕厅街道上,府内宅院众多,又有“九十九间半”之称。至清朝道光年间,甘家出了一位著名学者、藏书家甘熙。

甘熙于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在宅院内新建“津逮楼”,收藏宋、元、明、清珍本图书多达10万余卷,为金陵第一藏书名家。至民国甘家25世甘贡三先生,更是诗词、书画、戏曲、音乐无一不精,尤酷好昆曲。

家中不仅有一个“传”字辈昆曲艺人组成的演出班子,还与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溥侗等在家中组织了昆曲“紫霞社”。这些昆曲演出活动,不仅吸引了梅兰芳、马连良、俞振飞、奚啸伯等国内京昆戏曲名家常来往于南京甘家,张学良、朱培德、张道藩等***军政要员和林散之、唐圭璋等文人雅士也趋之若鹜。

甘家大院内长年绵竹之声悠扬,来往访客车水马龙不绝。在甘贡三的教导之下,其子女皆与京昆戏曲有缘,个个造诣颇深。京剧社团“友艺集”就是其子甘南轩、甘涛、甘律之三兄弟于解放初期,在南京组成的一支异军突起的青年京剧票友队伍。

严凤英进入“友艺集”后,向甘律之求教学习京剧,两人很快便相恋同居。甘律之是甘贡三的小儿子,兄妹排行第四。他早年毕业于南京市立职业学校商科,17岁毕业即考入国民政府盐务总局工作,后辞职经商开百货商行,兼做房地产经营。

受父亲的影响,他自幼爱好戏曲,不仅精通京剧昆曲,工老生,小生、旦角、花脸等行当皆能,善操京胡,尤擅长于戏曲演出经营工作。在遇见严凤英之前,其妻子因在屋内烧炭取暖不慎中毒亡故。由于严凤英是个流落风尘的女子,而甘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讲究门当户对,加上妻子新逝,按照家族风俗,丈夫续弦需三年之后。

甘律之刚开始有所顾忌,没有将消息告诉家里,而是借朋友的房子在外与严凤英同住。由于老爷子甘贡三是个昆曲戏痴,凡有客人来,他都要竭力劝说客人学昆曲。

严凤英随甘律之来到甘家大院主动学戏,甘贡三当然十分高兴。当他知晓四子律之与严凤英感情很好并已同居生活,不仅没有反对,而且要求儿子将严凤英接回家住。小妹甘纹轩清楚地记得父亲严肃地对四哥说:“家中的房子这么多,你们还住在外面干吗?”老爷子的这句话,让甘律之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在那个婚姻遵从父母之命的年代,这意味着父亲已经将严凤英看作一家人。就这样,严凤英因京昆戏曲结缘甘家,正式成了甘家的一员。

1992年,南京市政府将甘家大院保护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其中严凤英的旧居卧室,已按照原貌予以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并对外展出。

自幼在外流浪的严凤英,在融入甘家后,终于有了安定的生活,更让她快乐的是能在这里学戏,登台演出。甘家的后人还清楚地记得,严凤英最爱表演的京剧剧目是《玉堂春》、《梅龙镇》。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顾铁华先生幼年入甘府学戏,拜甘贡三的大女婿、京剧名家汪剑耘为义父,曾得到严凤英的照料。顾先生五十年后撰文回忆,依然对严凤英充满了感激之情:“四舅母(即严凤英)是个平易的人,对我这个痴迷中国戏曲的年轻人十分亲切,常常关心我学戏的进展,至今我仍缅怀着她。

”甘律之对严凤英的生活起居、学戏更是细心照料指点,常操琴为严凤英演唱伴奏,乐在其中。甘家的后人至今仍将严凤英视为家族中的一员,2004年底,甘家的子孙为纪念甘贡三老人及南京昆曲社成立50周年,在出版的《友恭堂》文集一书序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介绍:“四子律之,京剧老生、小生皆能,且擅操京胡,夫人严凤英女吏,受甘家之熏陶,於京昆唱念表演方面,多有收获。

严凤英在甘家的这种安定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后来被一位意外的访客彻底打乱。就在这年年底,安庆市“群乐剧场”的黄梅戏班派一位姓陈的职员到苏州购置演出行头,路过南京时,顺道前往甘家大院拜访,不经意间在这里见到了严凤英。陈某回到安庆后将见到严凤英的消息传了出来。“群乐剧场”的老板正在为演出生意不好而犯愁,听到严凤英已有下落,不禁喜出望外,赶忙派人到南京相请。

家乡同行的热情召唤,让严凤英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她舍不得离开甘家良好的生活与艺术环境;另一方面她又丢舍不下心中的黄梅戏舞台。倒是甘律之深明大义,他知道严凤英的艺术前途在黄梅戏艺术舞台上,反过来主动劝说严凤英返回安庆,并亲手张罗为严凤英添置了一套衣箱行头。甘律之的关心体贴,让严凤英非常感激。1951年初,严凤英在外飘荡数年之后,终于踏上了返乡的归途,乘江轮回到了安庆。

数年之后,甘律之曾向小妹甘纹轩透露过自己同意严凤英离开甘家的另一番苦心:严凤英在甘家生活期间,妯娌们之间情谊很好,可几位堂嫂喜好抽大烟,严凤英也禁不住她们的劝说时常来上一口。甘纹轩说:“我们甘家兄妹因喜好京昆艺术,律己甚严,从不沾染这种东西。四哥因担忧严凤英在甘家禁不住诱惑,万一染瘾,她那天生唱戏的嗓子非毁了不可。”甘律之对严凤英的关切爱护之情,并不被常人知晓,反遭人误解。

1951年3月17日,严凤英在安庆的“群乐剧院”(今“解放电影院”)正式登台演出黄梅戏传统剧《小辞店》,受到观众欢迎。

这年年底,严凤英与甘律之分别后不到一年,在安庆排演现代戏《柳树井》的过程中,结识了部队文工团出身的作曲家王兆乾。不久便与王兆乾公开同居生子,这在当时的安庆城可算是一个很大胆的举动。他们的儿子刚出生,严凤英与王兆乾的感情也因出现裂痕而分手。

在严凤英的情绪陷入最低谷时,甘律之不计前嫌,闻讯曾专程到安庆看望她。甘纹轩回忆说:“那年夏天,我在上海复旦大学放暑假回家,见四哥要去探望严黛峰,临行前四哥特意买了糖果,说是带给她孩子吃的。我当时心里挺纳闷,严黛峰已有孩子了?但也不敢向四哥询问详情。”

1953年春天,安徽省委决定从安庆调集一批优秀的黄梅戏演员到合肥,成立省黄梅戏剧团,严凤英第一个报名参加。1953年4月30日,私营公助性质的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正式成立。严凤英是团里主要演员,主演的剧目有《蓝桥会》、《春香闹学》、《送绫罗》、《柳树井》、《夫妻观灯》、《打猪草》等。

1954年春,原在安庆“民众”黄梅戏剧团演出的王少舫也被调往省团,严凤英开始和王少舫正式合作,加工排练新编的黄梅戏传统剧《天仙配》,准备参加年内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地区戏曲观摩会演。对这次会演,严凤英极其看重,她深知自己出身于民间戏班子,没有舞台身段基本功。

梅兰芳先生曾在合肥演出,严凤英登门求教,梅先生让严凤英在舞台先跑一个圆场,严凤英跑了一个圈子下来,梅先生笑笑说:你的舞台基本功几乎没有。而曾经在甘家大院的生活经历,让严凤英深深感到京昆艺术的博大精深。为更好地塑造自己在《天仙配》中扮演的七仙女角色,她毅然决定重返甘家学习京昆艺术。

1954年夏天,严凤英再次回到了甘律之身边,甘家上下极为友善和重视,甘律之央请大姐夫汪剑耘予以指导。汪剑耘为梅兰芳先生的入室弟子,得其梅派青衣的真传,向有“南京梅兰芳”的美誉。汪先生亲自下场示范,向严凤英传授舞台身段和表演诀窍。

甘律之又让小妹甘纹轩将昆曲《孽海记》中《思凡》一折戏从头至尾教授给严凤英。《思凡》这折戏属独角戏,剧情为一个***姑因思念凡尘而逃下山,20多分钟全是一个人在舞台上的身段和内心表演,极其考验一个演员的舞台基本功。严凤英学戏时,甘律之在一旁分析、解说,以便严凤英在黄梅戏舞台表演中吸收运用。《思凡》中***姑的拂尘手法,后被严凤英成功地运用到《天仙配》七仙女的拂尘表演中。

1954年9月25日,华东地区戏曲观摩会演在上海正式拉开帷幕。严凤英特地预订了宾馆,将甘贡三老人接到上海,观看自己主演的《天仙配》,其时,甘律之正随大姐夫率“汪剑耘京剧团”在外地商业演出,未能到上海观看,这成为甘律之心中的一件憾事。

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天仙配》在上海会演获得巨大成功,赢得剧本、演出、音乐、导演等多项大奖,严凤英更是获得演员一等奖。得奖后的严凤英十分高兴,特地请甘贡三老人和小妹甘纹轩到饭店吃饭庆贺,饭后严凤英携甘贡三老人、甘纹轩一道去上海公园拍照留念。

严凤英胸佩演员一等奖奖章,分别同甘贡三老人、甘纹轩在公园内一处***、斯大林的塑像前留影。甘家保留的严凤英一些照片在***中被抄家流失了,仅留下严凤英与甘纹轩合影这张珍贵的照片。

严凤英获奖之后不久,回到南京与甘律之正式登记结婚,并在南京碑亭巷曲园饭店举行了热闹的婚礼,由当时南京文化界的名人郑尚尊为严凤英和甘律之担任证婚人,南京京昆戏曲界的友人们纷纷前来祝贺,这桩婚事一时被人们传为美谈。

婚后的严凤英,一直忙碌于黄梅戏《天仙配》的舞台演出和电影拍摄工作。1956年2月,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在各地上映后引起极大反响,严凤英由此名扬全国,为广大观众所喜爱。而就在此时,甘家的祖居房屋被当地政府没收,全家搬出甘家大院,住入破旧的平房里。

《天仙配》电影获得成功后,严凤英返回安徽省黄梅剧团,在现代戏《王金凤》的排练中认识了刚从部队转业到剧团的年轻导演王冠亚,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严凤英随即与甘律之解除了婚约,和王冠亚正式结婚。“***”期间,严凤英过去的个人感情经历被剧团的造反派视为生活作风问题,大肆进行批斗侮辱,1968年4月7日深夜,严凤英因情绪极度低落吞服安眠药自杀,第二天凌晨在医院告别了她短暂的人生。

而此后不久,曾因京昆艺术与严凤英结缘的甘律之,也以“***特务”的罪名被关进监牢9年,直到“***”结束后才被平反。

出狱后的甘律之仍积极从事京剧活动,先后创办了南京京剧艺术研究会,中山业余京剧培训班,曾担任江苏省老年京剧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90年,71岁的甘律之病逝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