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敖庆杨家明 追忆化学家唐敖庆:一代宗师 风范长存
唐敖庆老先生在吉林大学讲课时的风采 资料图片
一代名师桃李满天下 2008年7月15日,在卧病10年后,93岁高龄的唐敖庆安详地走了,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和对其桃李一生的追忆。 从1952年到吉林大学任教,1956年任吉林大学副校长,1978年至1986年任吉林大学校长,唐敖庆在吉林大学工作长达34年。
"在吉大化学系,‘老师上课不能看讲稿’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它始于上世纪50年代,始于唐老师。我知道学生在他心目中的地位,知道教授的称谓在他心中的责任。
为了上好课,他要付出多么大的努力;为了备好课,我已记不清他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他那计算机式的记忆力和令人拍案叫绝的讲课艺术都是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谈起唐敖庆严谨的教学风格,他生前的秘书、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基金杂志部副主任路宁动情地说。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唐敖庆到长春支援东北高等教育事业,与物理化学家蔡镏生、无机化学家关实之、有机化学家陶慰孙通力合作,率领来自各地的7名中年教师和11名应届毕业生,开创了东北人民大学(后改名为吉林大学)化学系。
"先生影响了我们那代人,他所创建的化学系当时被人们认为是最权威的殿堂,这也是我们报考吉林大学的最重要原因。
"对此,吉林大学1993届校友李兰英津津乐道。 1990年6月,在吉林大学举行的唐敖庆执教50年庆祝大会上,时任校长伍卓群教授献上"拼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的贺幛。"当时播放的专题片正是我写的。
唐先生真可谓桃李芬芳,我记得写专题片时,他就已经教出了10余位院士。"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邴正回忆道。 杰出科学家蜚声海内外 在中国化学界历来有"南卢北唐"之说——意即就化学的最高权威而言,南方是卢嘉锡,北方是唐敖庆。
由此可见唐敖庆在化学科学界的影响和分量。 作为中国量子化学的主要开拓者,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及时把握国际学术前沿的新动向,开拓新课题,为赶超国际学术先进水平付出了毕生心力。
翻开《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唐敖庆辉煌的科学成就可谓彪炳史册。 1956年,急国家之所需,唐敖庆转而从事高分子反应与结构关系的研究。经过近30年的辛勤耕耘,他与研究集体的主要研究成果——"缩聚、加聚与交联反应统计理论"在国内涂料与固体推进剂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高水准的科研工作和丰硕的成果,不仅使唐敖庆成为迄今唯一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大科学家,还得到了国际化学界的广泛赞誉,成为矗立在世界化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率众攻克科研难关的同时,唐敖庆不忘教育自己的研究集体要正确对待科研成果,加强科研道德修养。他认为,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是许多人合作的结果,导师与助手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年长的同志要注意培养年轻的同志,搞出成果后一定要尊重年轻人的劳动。
在论文署名问题上,唐敖庆一贯坚持的原则是:"是我的主要思想并付出了劳动,我的名字可以放在前面;在我指导下完成的,我的名字放在后面;我只提了些意见,不能写我的名字。
" 大写的"人"后人当传承 唐敖庆1951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民族危亡时,他向往光明,追求真理。新中国成立伊始,他谢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导师的再三挽留,毅然回国。他说:"我的事业在自己的祖国,我的祖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唐敖庆就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后,来自方方面面的条子、电话纷至沓来,有人希望利用与他相熟相知的关系得到特殊关照。
对此,他的态度非常明确:按原则办。至今,路宁还对一件事记忆犹新。"一次,我接到一封信,是唐老师的一位朋友写来的,希望在项目审查时能予以关照。
我知道唐老师的脾气,就按惯例把信转给有关部门并强调按规定办。唐老师回来后,我向他做了汇报。他说:‘做得对,公正是我们科学基金制的生命线,离开了这一点,就是对科学家的背叛’。
" 在外人眼里,唐敖庆为人诚恳正直,平和友善,没有"架子"。在几十年的同甘共苦中,他与老伴相濡以沫。80岁高龄时,两人每天上午仍坚持"做功课"——老伴读英语,他看论文。
在老伴由于意外发生骨折后,他又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照顾老伴的重担。据身边人讲,唐敖庆有6个子女,均已成材,其中有的成为教授,有的已位至某著名国有大公司总裁。 在唐敖庆身边工作了6年,在评价唐老师的为人时,路宁用"大写的‘人’"来概括。
"梳理唐老师的一生,可以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那就是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事和如何做人——包括对家庭应承担的责任和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 近日,中国教育在线网发表了一篇名为《少年吉大说》的文章。作者表示,作为新世纪吉林大学的学生,虽然没有听过唐敖庆的课,但是有必要了解像他一样的学人的精神,并且将其传承下去。 唐老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